“文都”处处有惊喜
——首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采风侧记
纸织画制作让台湾大学生跃跃欲试
本报讯(记者 谢曦 文/图)在两岸未来媒体人眼中,泉州究竟是何模样?要以何种方式,才能完美呈现心目中的“东亚文化之都”呢?带着问题和思考,日前,首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采风团来到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永春,为创作新闻参赛作品寻找灵感、汲取养分。
畅行泉州 俯拾皆是惊喜
“太多相像的地方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经过几天的参访,泉州的衣食住行,让台湾高校大学生记者感觉“很亲切”。无论是老城的红砖黛瓦,或是寻常巷陌里的“蚵仔煎”、“烧肉粽”,都透着一股家乡的味道,处处充满惊喜。
来到永春,冬日暖阳中,一排排红彤彤、金灿灿的篾香正悠闲地“躺”在架子上享受“日光浴”,采风团的车门一打开,氤氲的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步入展示大厅,奇楠沉香、红土沉香、印度老山檀、“男香”、“女香”……达埔镇一炷香的千般演绎,让两岸大学生连声惊叹,永春香道文化与香产业的融合创新,更令大学生记者们大声称“赞”。
在五里街大羽村永春白鹤拳文化史馆,两岸大学生记者们找到了电影《叶问》中咏春拳名家叶问拳法的源头。“美女梳妆”、“白鹤展翅”……看到拳师们刚柔并济的表演,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将精彩瞬间永久定格。表演结束后,有的还拉住拳师,请教“一招半式”。“很有power(力量)!”台湾逢甲大学大三学生刘乃华此前曾看过大陆的交换生同学比划白鹤拳,但拳师的表演还是让她觉得很震撼。
一路行走,俯拾皆是的惊喜,在两岸大学生记者心中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创意呈现 让世界看见泉州
从达埔镇、大羽村到东关桥、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东平示范段,再到岵山镇李家大院、永春漆篮文化馆、永春县文庙、桃溪老醋厂,探寻的足迹越是深入,萦绕在两岸大学生记者脑海中的问题就越具体,求解的渴望越强烈。
在岵山镇李家大院,当地村干部被大家团团围住,从大院建造的时代背景、木雕石雕的工匠技艺乃至大院主人的身世传承,大学生记者们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住在大院里的李氏后人们也成了两岸大学生记者的采访对象。
“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独具朦胧之美的永春纸织画,也让两岸大学生记者好奇心“爆棚”,动手体验织画的乐趣。大学生记者接连抛出一个个问题,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方碧双一一耐心解答。
眼看、耳听、鼻嗅、手触、口尝……鲜活灵动的文化寻根之旅,让两岸大学生记者对泉州有了全新的了解,如何诠释“让世界看见泉州”的命题,也在旅程的光影动静间找到了灵感。“我们组打算以泉州红这个主题,融合衣、食、住、行的细节,展现泉州的特点和韵味。”来自台湾淡江大学的孟圆媛兴奋地说。
以文会友 同吃同住结情谊
友谊的种子,也随着文化寻根之旅的推进生根发芽。
来自两岸47所高校约188名新闻传媒相关专业师生全程同吃同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新闻作品竞赛的形式,也让彼此有了充分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起团队合作的默契。围绕各自的采访主题,小组成员随时随地围拢在一起,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取景。
行程中的一段小插曲,让两岸学生有了更深的感情:台湾女生洪婉恬途中肠胃不适,同组的大陆女生王旖旎午饭都顾不上吃,一直陪伴照料她,为了陪她到当地医院就诊,还放弃了采风的后半段行程。
每天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台湾大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热情的大陆学生主动当起了“导游”,为他们介绍好吃好看好玩的“最泉州”。
“欢迎你们到台湾来”,尚未分别,两岸大学生已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记者手记:行走中的文化种子
一同触碰绵延千年的文化遗存,感受市井烟火中的文脉生息,体悟去留之间的岁月流转,随同两岸未来媒体人深入永春采风,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两岸的大学生记者们为旅程中不时出现的小惊喜发出赞叹,为古厝墙壁上栩栩如生的精美石雕技艺而惊讶,为突然涌现的创作灵感而激动时,我有幸成为“看风景的人”,随着他们的激动喜悦而心潮澎湃。
他们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你看永春这里交通灯的绿色小人比市区里的绿色小人脚步慢好多,可见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较慢。”
他们的视角是新颖独特的:“我们想以本地人、外来人口和在泉州停留过一段时间的人这三种人群的不同经历出发,探讨对泉州的印象。”
他们的焦灼同样是炽热深刻的:“纸织画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文化技艺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推广,才能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不会流失?”
……
两岸大学生记者的所感所思,既有对文化的轻轻叩问,也有自身对未来的探寻。短暂的文化寻根之旅,或许引发了他们更多的问题和思考,而求解之路,漫长修远。相信他们将成为一颗颗行走中的文化种子,用他们的笔和镜头,捕捉“东亚文化之都”的光华身影,诠释古城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携手把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谢曦)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