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旧馆驿,身着婚纱的新娘走在千年古巷中
东南网1月2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文/图)进入腊月,西街的喜气也多了。穿行在小巷里,总能在不经意间邂逅各种大大的“喜”字。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搬出西街,但一说到结婚这一人生大事,不管婚礼是在酒店办,还是在家里办,总要回到祖厝热闹一番。
无意间闯进旧馆驿,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
这条仅约200米长的千年古巷中,有着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的府第;藏着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庆间进士杨滨海的故居,还有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
看着那貌美的新娘穿着雪白婚纱、拿着嫣红玫瑰,从古厝间缓缓走来,恍惚间,仿佛时空隧道交错,将两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绘在了同一画卷中。
无独有偶,昨天的九史巷里,也上演了一场浪漫爱情。这位90后新郎生于西街、长于西街,他要把自己心爱的女孩,娶进西街来。
一袭龙凤旗袍裹出曼妙身姿,一把红色阳伞遮住娇羞脸庞,这位来自公式埔社区的新娘,赢得了厝边的声声赞叹。
中午近1时,吉时到!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先祖,再向族中长辈依次敬茶。
古法婚礼,讲究也多。长辈和新娘不能碰面,必须背对背往后挪步,直到后背靠上了,方可转身,这样“以后才不会对冲”。新娘单手触碰长辈的衣领和双手,以后长辈就会很疼爱这位新来的新娘子。双手奉上香茶后,新娘还要送上一块冰糖入长辈口中,甜一下。碰上女性长辈,新娘还要给她戴上配饰,互送见面礼。
新郎小王早早就决定,要把婚礼办在西街古巷里。在他看来,这样的传统婚礼,才是最隆重、最有味道的。
20多年前,小王的母亲黄女士也是这样从公式埔社区嫁进西街的。昨天她特地梳上了传统的公式埔女头饰,来喝这杯媳妇茶。她说,当年的经济条件虽没有现在好,但婚礼习俗也大抵如此,只是细节上更多了一些。迎娶新娘过门时,还要给新郎过米筛,意味着正式长大成人。
今天是新娘的回门日。新郎的家人早早地按古法准备了回门的东西:两支甘蔗,要有头有尾,连根,寓意着节节高;要有一对灯和芋头,还要有两只公鸡。以前都是一公一母,回门时,如果公鸡先跑出,意味着可以生儿子,反之就是生女儿。如今,为了吉利,就都改用两只公鸡了。
婚礼过后,新娘就算是真正的西街人了,将来,小两口还将生下西街宝宝,将这个家的西街故事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