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城市的媒体对当地文明建设情况的报道中,常常出现类似“如今,每天近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打扫卫生、疏导交通、保护环境……”的话语。这当然是对当地文明建设热情的赞扬,不过,细想之下,却也可以品出另一番意味。
比如,如果需要那么志愿者打扫卫生,是不是说明随手乱丢垃圾的行为仍然很常见,或者垃圾箱的数量或布局仍不合理?如果需要那么多志愿者疏导交通,是不是说明当地市民在交通规则的遵守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或者交警工作不给力、交通信号设置不够合理?如果需要那么多志愿者保护环境,是不是说明当地相当数量的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如果是这样,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其实不在有多少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上,而是有多少志愿者,有多少相关部门,在通过什么渠道、多少渠道,在向市民普及相关理念,在通过什么形式,增强市民的卫生意识、规则意识、环境意识。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明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文明的建设过程比城市建设更漫长,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需要一代一代城市主政者、城市里的居住者的努力。短期内的建设,可能提升某些硬件的水平,但对于与每个人内心息息相关的软件,却未必能带来多少提升。
各地在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政府力量往往起着主导性作用。这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许多与文明创建有关的投入,都需要政府的力量,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也需要政府进行。况且,与一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事情,少了政府的力量,常常很难进行。但是,市民本身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样与文明城市的建设息息相关的,除了政府,还有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市民。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参与者不可谓不多,如不同单位通过不同渠道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如被动员起来的各相关部门,如被制定出来的有效期或长或短的相关政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所谓的“创城”过后,不少市民却仍然对此一无所知——因为相应的“创城”,并未对其产生什么影响,更没有什么触动。这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初衷显然是相背离的。文明最终如果不能体现在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城市文明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谓的文明是不可能长久的。
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城市永远存在下去,城市文明就需要永远建设下去。小火慢炖,才能炖出食材的最佳滋味。城市的主政者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培育城市文明,而市民也必须自觉参与进来,让文明成为自觉的行为,使城市文明从自己身边开始,漫延、滋长,生根、繁茂。(张楠之)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16尊重文明提示 规范自身行为
- 2013-12-16告别陋习走向文明
- 2013-12-16龙岩启动万名生态文明志愿者保护闽西生态环境
- 2013-12-16龙岩市提升生态竞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2013-12-13龙文区文明办组织志愿者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