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似于“老人摔倒众人扶还是不扶”等一些原本不应成为问题的话题,在如今各种看法、不同观点的众说纷纭中,不仅成了代表道德沦丧、互信缺失的最大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为触碰我们心底最柔软部分的哀伤。由此所带来的世态无助感、内心孤独感、人情悲凉感,更进一步激化着我们对人对事的麻木、论情论理时的漠然。
道德互信的缺失,源于我们未曾妥善保管我们自身的道德自信。
将倒地的老者搀起,为跌倒的幼儿抚伤;向弱者伸出援手、为病者提供救助……这些基于尊老爱幼、救弱济贫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理念之上的美德,如今由话题变为“问题”。于是,老与幼身体的不慎跌倒便不仅仅是一次跌倒,却成了人们思想境界滑坡的预示;弱与贫者生活的不堪也不仅仅是一种不堪,更反映着社会价值失衡、人际伦理建树的歪斜。这些让我们议论纷纷,或大摇其头或义愤填膺、或歇斯底里或指手画脚的不堪,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伴随着各地时有发生的“人倒地扶不扶”事件而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舆论重复而不见丝毫改进,细究其因,原因其实在于我们每个人,在于我们习惯于“人云亦云多于个体反思、事不关己大于冷静思忖”的态度,以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般置身度外、袖手旁观的诡异内心。
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其间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我们”这个群体作为舆论个体的推波助澜。比如最近发生的“由被撞大妈讹人到老外肇事骂人”的网络事件。之所以把此事称之为网络事件,主要在于事件本身前后的大逆转。这种逆转,可谓“成也网络、败也网络”。一个无良记者发布的无良信息,成为国人痛骂国人的由头,其骂声之酣畅、其自我标注的道德标杆之高、其自我拔高个体道德高地时之淋漓,底气源自“与己何干”的认知。面对阴暗和乖张,我们每个人都及时地摇身一变为道德代言人,我们可以不计后果地谩骂、生龙活虎地指责、义愤填膺地揭批、大张旗鼓地痛恨,完全沉浸在自己给自己标榜的一个虚幻的道德世界中,不仅毫无意识甄别事件本身的可信度,更毫无能力去管住自己一张自我标榜的嘴。于是,那些被杜撰出的恶的人性和被刻意诋毁的良知,就这样被我们的自说自话和一厢情愿不断放大。所以说,人云亦云、跟风而上的各种宣泄仅仅是满足我们自封“道德天使”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宣泄,一方面只能表明我们面对道德自律时的“局外人”态度,另一方面也恰恰代表着我们在审视自身道德信仰时的自信缺失。胸大的人从不挤沟,正是这种充斥着叫嚣、标榜和宣泄的“刻意”,催生着类似于“人倒扶不扶”等各种吊诡社会问题的发酵。将自身虚伪地置于虚幻的道德高地,其实是在昭告本身是个“爱无力”。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2-16龙岩启动万名生态文明志愿者保护闽西生态环境
- 2013-12-16龙岩市提升生态竞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2013-12-13龙文区文明办组织志愿者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
- 2013-12-13[餐饮礼仪]吃饭文明礼仪(图)
- 2013-12-13校园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