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为二十四日)为祭灶时间,又曰“过小年”。到这一晚各家各户都要祭祀灶神。灶神是家家必供的神仙,各家对灶神的礼拜祭祀也各尽最大的努力。在中国人心中,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中事无巨细,它均有权管理,并且常在暗中观察家人的善恶。传说他准备有两个罐予,一是恶事罐,专记家人所做恶事;一是好事罐子,专放家人所做的善事。每到腊月二十三,它便要拿着一年的调查结果,向玉皇大帝汇报。因此,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为灶君送行,无非是希望灶君,多说好话,少说坏话。故除夕灶神对联多为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时,所用供品糖是最主要的,有关东糖、南糖、糖瓜等,合称灶糖,所以用糖大致是因为糖一则以甜,二则以粘,吃了糖,粘住口,可以少说话,因此,祭灶时往往要在灶神的口中抹糖,或将一块糖放入灶神口中。除糖以外,这有烧饼之类,及茶、草料、皮豆等。烧饼是灶王途中的干粮,茶是供灶王途中润口,草料是灶王坐骑的食品,皮豆供灶王所养之鸡食用,另外备香蜡纸烛等等。祭时由家长跪拜,并只限于男人,不用女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完后,揭下灶王神像焚化。这只是送灶神,另外还要在正月旦接灶神。接时很简单,一般在三十日下午贴上新的灶王神像。像两边贴上对联,三十晚上焚香烧烛,新灶神新灶婆在上笑容可掬地接受家主朝拜,即可。故灶神对联亦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祭灶之俗,由来已久,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灶神,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祭灶的习俗恐怕在周代也已经开始:“孔子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许祭户神或灶神”。(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182页)《论语》亦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知,人类在最初的祭灶活动中,已经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最早的祭灶并不在腊月,而在农历的四月份。《抱朴子》:“孟夏可以祀灶”,《东京梦华录》注中引顾张思《土风录(一)》更有:“六月四月及二十四,家祀灶”,《孔氏正义》亦石:“灶冲常祀在复”。由复祭改为冬腊月祭,大致是从汉代开始的。据专家考证,最早的祭灶文字见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阴子方为祭灶神,倾其所有;而灶王神也不负阴子方一番美意,投桃报李,赐福于阴家。难怪后世人要贿赂它,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愿意做?
灶神除了可以赐福于人之外,还能降祸于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十四卷云:“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地为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福,此日祭得福”。可见,灶神不但会汇报,上天的次数也不若后来的一年一次。弄得不好减一纪或一算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它有时还可以直接惩罚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他小的时候见他的外祖父家一个做饭老妪,喜欢把脏东西扫堆在灶房。后来,这老妪夜晚做梦见到一个穿黑衣的人呵斥她,并且打她的耳光。等醒来时颊肿成痈。几天后有水杯那么大,里边烂了,脓汁从嘴里边吐出,呕吐得要死。后来她再三向灶神祷告,才好了。另外灶神还有一大家子人,六个女儿亦在待嫁,一方面它值得贿赂,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贿赂,祭灶是势在必行了。
灶神究竟是谁?有人说:灶神“来源于对火神的崇拜,祝融曾由火神转为灶神”。(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段成式却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说“姓张名单字子郭”,但也和今日之灶神不同。今日之灶神与灶神夫人,皆皤然老者,慈容和蔼。客观的推断祝融的可能性极大。古时封神,主要看对人类有益无益,凡造福于人类的人物,死后便被人们敬为神。(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祝融给人类带来了火种,其功莫大焉;且灶与火的关系又最密切,因此,祝融成为灶神也是情理中事。另外,灶神到底是全国一个,还是一家一个似乎也是个始终纠缠不清的问题。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对此问题提出过疑问,说,如果全国一个灶神,它义怎么可以管得过来全国难以计数家庭的事?如果一家一神,神岂不太多?问得有道理。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太重要,存疑亦可。
祭灶所用祭品两千多年来亦有变化。汉时阴子方以黄羊祭献。东汉班固编《白虎通义》又云:“祭灶以鸡”,此俗一直延续至宋。苏东坡涛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燔吾”,但也不全是鸡,亦有以鱼牲祭祀的。范成人《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炒甘松粉饵团。男儿酌酒女儿起,酹酒烧钱灶君喜”。用糖祭灶在宋代已有端倪:《东京梦华录》:“二十四日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南宋时已有了明确的以糖和素馐祭祀的记载。吴自牧《梦粱录》记道:“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饧”是用麦芽熬成的糖,又甜又粘,用来粘嘴真是再好不过。不过明代仍有用鱼牲祭灶的情况,明代嘉定人王槐《祀灶词》云:“陉边烂煮黄毛鲜,一碟胶牙腻更圆”。到了清代用素筵祭灶就很普遍了。现仅从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录几省文字,可见一斑:江苏“二十三日,各家祀灶,用灶糖灶糕祀灶神,又剪草为刍,撒豆作粮,用以祀焉。”河南沘源县则。烧饼二枚,名曰灶火烧;牙饧一块,名曰灶糖;雄鸡一只,名曰灶马;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北京:“糖为大宗……糖之外有用茶、草料,皮豆、白面、火烧等件”。浙江绍兴一带从鲁迅1900年作《庚子送灶即事》可知:“只鸡胶牙糖,典衣供办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各地虽不完全相同,但用素宴却基本一致。
现在城乡祭灶习俗亦然存在,但仪式和祭品早已不如当年繁复丰盛了。 贴门神 我国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门口都要供门神。所谓“供”,不外是买两张门神,分贴在两扇大门上。门神是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脸疏髯,形象雄健,威风凛凛。 关于这两位门神的身世,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认为是神荼、郁垒。据《山海经》载:传说在黄帝时,有“神荼”、“郁垒”
能捉鬼,常在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遇无理害人的恶鬼,即用草绳捆起,给老虎吃。后来,人们为了避邪就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状,并在门上画一老虎。 另一说则是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有一阶段,唐太宗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
《中华全国风俗志》录几省文字,可见一斑:江苏“二十三日,各家祀灶,用灶糖灶糕祀灶神,又剪草为刍,撒豆作粮,用以祀焉。”河南沘源县则。烧饼二枚,名曰灶火烧;牙饧一块,名曰灶糖;雄鸡一只,名曰灶马;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北京:“糖为大宗……糖之外有用茶、草料,皮豆、白面、火烧等件”。浙江绍兴一带从鲁迅1900年作《庚子送灶即事》可知:“只鸡胶牙糖,典衣供办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各地虽不完全相同,但用素宴却基本一致。 现在城乡祭灶习俗亦然存在,但仪式和祭品早已不如当年繁复丰盛了。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1-27[中国传统礼仪]拜贺庆吊之礼(图)
- 2013-11-27[中国传统礼仪]行走之礼(图)
- 2013-11-27[中国传统礼仪]居家克己(图)
- 2013-11-27传统礼仪之拱手礼
- 2013-11-27传统礼仪之脱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