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巡礼 > 正文
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青山绿水 共享碧海蓝天
http://wmf.fjsen.com 2013-11-28 09:18   来源:厦门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城市优美的生态,如今已成为每个厦门人的骄傲。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图景,在厦门徐徐铺开。

  

  环岛路海滩吸引市民游客。

  

  我市将构筑城郊、城边、城区协调配置的绿化生态圈。

  

 美丽的集美学村。

清晨的阳光,洒向东海域,照到五缘湾,为碧波荡漾的筼筜湖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尽管已经入冬,但是湖畔依旧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平静的湖面不断倒映着白鹭们嬉戏的身影。人们三五成群,漫步水岸,呼吸这里带有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

优美的生态,如今已成为厦门人的骄傲。让时光穿梭,早在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我市调研时就提出:“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我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从此开启。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这些年来,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荣誉花落厦门,而它们,无一例外地与“生态”紧密相连。

厦门市要在2015年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在福建省“十二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在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任务分工中这样要求。

今天,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又为我市生态市的创建,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图景。“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战略和“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战略,把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2013年-2016年美丽厦门行动计划之生态优美行动,引领厦门走向的,也是“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典范城市”。

 

回首望,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厦门的标签和名片;向前看,生态之路,厦门的步伐将更加坚定而稳健。

1.上下齐心 生态市创建加速推进

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厦门市颁布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近二十年过去了,《厦门经济特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打着“生态”烙印的法规相继出台,法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动员暨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对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进行部署。厦门创建生态市,拉开宏伟巨幕。

2013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并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列入人大立法计划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建言献策,计划于2014年上半年审议通过。这是全国第二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特点将成为全国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石。

创建生态市,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工程”。如今,迈向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的嘹亮号角,已经在厦门广袤的土地上吹响。目前,全市14个镇(街)已有翔安区大嶝街道和新圩镇、同安区汀溪镇和莲花镇等4个镇(街)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命名;翔安区内厝镇、马巷镇和新店镇,海沧区东孚镇,集美区灌口镇和后溪镇,同安区新民镇、五显镇、洪塘镇和西柯镇10个镇已通过国家级生态镇考核现场验收工作,待命名。而岛外的四个区,全部于2012年底获得省级生态区命名。

 

2.生态为本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我访问了全世界上百个城市,厦门之美独占鳌头。”1984年9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厦门时,曾留下使厦门人足以自豪的评语。今天,厦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特区建立之初的7.4亿元增长到2815.17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了约19倍,还依然那么美。

美的根源,便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坚持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抓环境保护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

2010年至2012年,我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项目大量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成倍增长、污染物产生量直线上升的情况下,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分别为0.569吨标煤、0.507吨标煤、0.493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为20.57吨、13.14吨、13.2吨,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这组数据,也许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简单的道理: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才能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这些年,我市大力实施的这五大环保工程,其核心也只有一个——集中力量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今天的厦门,青山碧海,空气清新。我市全面开展“一江(九龙江)、两海(环东海域和西海域)、三湖(筼筜湖、杏林内湖、海沧内湖)、四溪(同安东西溪、集美瑶山溪、翔安九溪、海沧过芸溪)、五湾(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五缘湾、大嶝湾)、六库(坂头水库、汀溪水库、古宅水库、湖边水库、竹坝水库、逮辽水库)”等水体的综合整治与开发等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构建“地铁+旅游轻轨+BRT+慢行”为骨架的绿色交通体系,各区都新建和修缮了一批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海沧区还规定全区党政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外出距离不满3公里者,除极端天气、紧急公务等外,一律骑自行车或步行前往。如今,一个“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图景,已在厦门广袤的土地上徐徐铺开。

 

3.科学规划 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导向,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先导,以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调整为内容,以创新工作机制为基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循环经济,如今已是厦门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我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行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广泛开展群众环保活动,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逐步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现在,我市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不仅有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连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划定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时刻捍卫着厦门的绿水青山。不仅如此,我市广泛开展水源保护、污水净化、废水利用、节水工艺、节水灌溉、节水消费等措施,全面实施“引污上山”渗灌山林(绿)地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利用率,先后荣获了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奖”和“全国节水型城市”。

有人说,工业与生态,有点“格格不入”——这个说法,在厦门,却成了例外。在工业生态化建设进程中,我市推动岛内工业向岛外产业分工明确的工业区转移和聚集,并重点发展了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的新型“绿色”光源——半导体照明产业,生态工业建设成效喜人。

厦门农业污染物“零排放”,这在国内其他许多地方也令人咋舌。我市对农业主导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其中“猪-沼-草、林、鱼”等立体生态养殖和发酵式生态养殖模式已经形成“厦门模式”。

 

4.强化责任 节能减排交出靓丽数据

2010年,厦门市SO2和COD排放量较2005年减排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7.2%和11.1%的指标任务;2012年全市COD、NH3N、SO2、NOx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5.07%、5.15%、11.70%、10.73%,不仅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厦门也成为全省唯一全部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市。一个个靓丽的数据,把我市这些年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强力推向人们的视野。

节能减排,早已是厦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010年,国家正式批准厦门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将工作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低碳化、城市建设低碳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创新机制体制以及倡导低碳生活等六个方面,大力开展低碳工作。一个例子是,目前全市已有24家超用能企业实施了35项节能技改项目,年节电量达4000多万度。

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厦门电厂、同安吕厝纸业有限公司等落后产能被相继关停,取而代之的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此举,在达到能源梯次利用的同时,向周边企业供热,既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同时也大大减少煤炭消费量和SO2排放量。而近年来,我市列入省、市重点减排计划的就有50多个工程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此外,我市落实新、扩、改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指标来源,严格控制污染新增量,并推行污染物排放“减半”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环境管理指挥、环境现场实时稽查、环境空气自动监控、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控、海域水质自动监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噪声自动监控、机动车排气检验与自动监控、环境应急预警处理系统、危险(医疗、放射性)固废处理利用自动监控”等十大系统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面启动。

 

5.改善环境 “五大”环保工程全面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载体的支撑。“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五大环保工程,如今早已为厦门人所津津乐道。

为了这片蓝天,我市采取了“改善交通设施、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人工增雨降尘、推行简易机扫、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实施污染治理代执行制度”等综合手段来着力改造空气质量,其中,淘汰更新公交、出租运营高污染车辆达6000多辆,更新车型全部达到国III以上排放标准。此外,我市还积极推广使用电、天然气、脱硫乳化重油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所有中小型燃煤和重油锅炉。

为了这片碧水,我市创新“三联合”工作机制,开展九龙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从2004年开始,每年向九龙江上游地区支付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专项治理资金,2011年起已增加到8000万元。这些年,我市全面启动十条溪流流域的综合治理与景观规划工作,海沧区的过芸溪,集美区的瑶山溪、后溪、深青溪,同安区的东西溪、官浔溪、埭头溪、龙东溪,翔安区的九溪及翔安新城东坑湾至南部港汊景观水系,位列其中。目标其实很明确——在不长的时间内,让它们都变身“景观河”。不仅如此,我市还投入巨资进行海湾生态修复,先后对西海域、东部海域和杏林湾、五缘湾、马銮湾、筼筜湖、海沧湾等重点湾区进行综合整治,厦门美丽的海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城市的“绿色”,市委、市政府提出“海西森林城市、温馨宜居厦门”理念和“一心两带五湾多点”的框架格局,构筑城郊、城边、城区协调配置的绿化生态圈。一个例子是,近三年来,每年投入数亿元巨资,完成新增园林绿地总计2020公顷,续建公园9个,新建公园26个。

为了让市民拥有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市继续在岛内、并逐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内严格执行机动车禁鸣喇叭和燃放鞭炮等措施,同时全面规划建设餐饮、娱乐、加工维修业集中区,加大对施工噪音、社会噪音等的查处力度,对重点在建工地安装噪声监测仪,实施远程监控。此外,我市还把创建安静居住小区作为各级政府和各社区的重要任务,先后启动了绿家园、瑞景公园等35个安静居住小区建设。

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洁净,我市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利用“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的路子,垃圾处理、利用的新模式、新体系基本建立。到2012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而“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也在我市农村初步实现。

 

6.严格执法 环保热点难点迎刃而解

群众关心的,就是厦门环保卫士的目光所最要关注的。这些年,面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我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采取“主动应对,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措施,成效斐然。

“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我市把环评审批作为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建成环评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环评审批及电子监察皆通过网上审批系统进行,审批效率大大提高。此外,相关部门还及时将评价主要结论、环评报告简本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近年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

一项项环保专项行动接连展开,剑指可能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截至2011年,全市15国控重点工业企业和7家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同时采取“拉网式、全覆盖、全时制、全方位”的方式,对全市5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进行全程督查,确保重点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在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已成常态——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企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环境应急演练,此举不仅锻炼了队伍,还提高了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正因为如此,近三年,全市范围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未发生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案件。

而在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整治方面,目前我市已确定了26项减排项目,已完成的13项减排项目,5种重金属削减量达361.06千克。经环保部核算,2012年我市5种重金属比2007年削减15.1%,提前完成十二五的减排任务。

 

7.加大投入 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别致的假山喷泉、满目的鲜花绿地——如果不是事前介绍,人们很难把这一景观同污水处理站联系在一起。正是这座污水处理站,担负着大嶝岛每天300吨污水的处理任务。

这个角落,成为厦门“无处不在”的环境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和处理率,市、区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4多亿元,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城市污水干管376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1座,对全市7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建、升级改造,增加了除磷脱氮设施,处理规模达到83.34万吨/日,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现在,总投资3.115亿元,日处理垃圾400吨,年处理垃圾总量可达13万吨的后坑环卫综合处理厂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垃圾焚烧的烟气排放标准比常规电厂更为严格,垃圾经过焚烧后,变成无害的废渣,不仅大大降低了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还可以每天向厦门电网供电9.8万度。

位于翔安区新圩镇的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由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点都看不出其与垃圾有多大“牵连”。然而也就是这里,填埋场库容量达2006万立方米,可使用30年以上。工程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对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动物尸体、废旧汽车、废旧家电等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

环顾鹭岛内外,人们不难注意到“遍地开花”的环境基础设施。总投资3500万元的石渭头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一期工程,将石渭头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尾水灌溉到环岛路两侧27公里的绿地,厦门溢油应急设备库即将投入使用,可对抗200吨级的海上溢油事故……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今天,我们这座美丽城市的发展坐标上,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原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宏伟蓝图中,生态文明也已成为一条清晰主线。在创建生态市铺开的波澜壮阔的征程中,站在全省最前列的厦门,一路疾行!(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