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伟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我是大山的儿子”
陈其伟的去世让受过他帮助的连文永难以接受,他以为是误传,还给陈其伟发去短信,希望能得到回复。(陈起拓 摄)
□本报记者 叶舒雯
“不管多累多困,只要一看到群众期盼的目光,一看到群众会心的微笑,我就会振作起来,继续走下去。”
——摘自陈其伟工作笔记
泉港黄田村蔡田自然村苗圃基地的负责人连文永,如今还会时常拿起手机,不自觉地拨打老书记陈其伟的电话;
村民陈振春的小卖部,就设在黄田村村部大楼外,如今的他,也时常会站在小卖部门口,望着陈其伟生前夜夜挑灯的值班室,回想老书记忙碌的身影。
不管是村民,还是进驻黄田的企业家,在陈其伟离开后的日子里,都不约而同地用各自的方式怀念他。在他们的心中,老书记总有一种无可言说的魅力,让村里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的脚步,走向发展致富的道路。
在黄田村蔡田自然村,陈其伟生前引进的养鱼场办得有声有色。(陈起拓 摄)
既让百姓富,也让生态美
黄田村素有“有山无石、有树无林、有溪无沙”的说法,村民们一度对“穷山沟”的发展不抱希望。但陈其伟不认这个理,上任后的他,带领村两委访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听取家家户户的意见,很快提出了“有山无石好种草、有树无林好种果、有溪无沙好发电”的发展思路——长期被认为制约村庄发展的不利因素,反而成了发展的巨大优势。
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改变,要属近年来黄田村苗圃基地的诞生。连文永告诉记者:“2008年刚刚进驻黄田村时,我从事的是珍禽养殖。后来老书记发现,珍禽养殖已经影响到水库的水质,而苗圃基地不会污染环境,市场前景也比较好,就建议我改成苗圃基地。”于是,没有向村里要一分补助,连文永自己动手改造养殖基地,引进樱花、紫薇、罗汉杉等新树种,开始搞起苗木种植。“老书记说什么,我们都很会配合。”
多年来,在陈其伟的带领下,村民们种起了油菜花、茶树、龙眼、橄榄、油柿、余甘等经济作物,山顶种草养羊放牛、山腰种水果、山下种粮食、房旁养家禽,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20元涨到1.1万元,许多人笑着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了。”正是由于陈其伟对青山绿水的坚守,不仅让黄田村赢得山外难以比拟的生态环境,也为村里带来了一次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吴辉滨的阳光养鱼场位于黄田村蔡田自然村的深山里,刚进驻黄田村时,尚有一小段通往养鱼场的路没有通,
百吨年产量都得靠人工挑,销售很不方便。”陈其伟得知后,很快帮忙修好了路。为了表达谢意,吴辉滨拿出1万元想要酬谢村里,却被老书记拒绝了。“老书记说,你们以后发展,还有许多事要花钱。你们发展好,就是为村里办实事。”现如今,养鱼场的西伯利亚鲟鱼、日本鳖等水产远销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甚至不少人慕名到村里采购,今年预计产值将突破500万元,不仅可增加数十万元村财,还解决了3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企业家们的眼中,陈其伟就是这样一个好书记:他有着主动服务的情怀,更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后你们再来,这里就是漫山遍野的紫薇。只可惜,老书记是看不到了。”在连文永的手机发件箱里,始终躺着发给老书记的一条短信:“我不相信您已经离开我们了。”
村里大小事,事事为群众
随机采访的人,几乎都能讲出与陈其伟的故事,大到村里发展,小到村民家里的琐事,村民们都愿意和这位老支书掏心窝子,而每一次做群众工作,陈其伟也总是得到村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
陈其伟出殡的那一天,一位姓林的老人特地从莆田仙游县东平村赶来,尽管身体不好,但他硬是坚持送完全程。原来,老林的女婿小赖是黄田村人,过去,小赖没有工作,与老丈人不和,有时还会打老婆。老林向陈其伟求助,陈其伟或搭上摩托或步行近10公里山路,几次前去扮演“调解员”角色,劝解小赖说:“一个大男人,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出门打拼,赢得尊严。”并给他指点谋生的出路。如今,老林一家和睦,女婿有了工作,还盖上新房,老林说,多亏了陈其伟这位“恩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帮村民办低保,上级困难补助金不够发,他就自己掏腰包把钱垫上;为了给村里修建公路,他毅然卖掉了他心爱的大型拖拉机,带头捐资投劳;有一回,雷击导致养殖户曾松贵的黑山羊基地停电,他接到电话,当晚就带着电工冒雨上山,维修电路。在陈其伟的遗物中,一大摞黄田村贫困户的资料尤其醒目,他用钢笔细细标注着每户村民的年收入、致贫原因,并逐一写上“脱贫措施”:引导中草药加工、补助资金购买羊苗、补助扩大养蜂500箱,等等。
无怪乎村民们会说:“其伟虽只是一个村支部书记,但在我们心中,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我们都跟着干!”无怪乎村委会主任陈伟聪,26岁时出于对老书记的仰慕,报名参加村里选举,跟着老书记一干就是13年。
“这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把他当家长了。”也正是出于对老书记的信赖,但凡村里建设需要征迁用地,村民们总是给予最大的配合与支持。2009年,黄田村决定修通仙游、洛江的山路,总投资1500多万元,然而,资金缺口多达1100万元,且还有6万多平方米的征地征树任务。这项很多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其伟没有放弃,白天,他带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修路,晚上入户做群众工作,3个月时间里,政府没有花一分钱,无偿完成6万多平方米征迁和征树工作,长5.6公里宽6米的路基工程也如期完工。
对家多遗憾,硬汉吐心声
“真正沉下去,不走过场,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陈其伟常这样说,然而,他牵挂着村庄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却鲜有将精力倾注给自己的家庭。
女儿陈小敏至今遗憾,去年与父亲的一次出游,她终究没有勇气向这位平日寡言的父亲提议,拍一张合影;大女儿陈小红偶然听到同学提起,父亲其实很操心她的婚事,当即泪崩。26年,陈其伟为村里争取到了各级资金支持3700多万元,可人们在清理遗物时却发现,他的存折里只有400元。
2002年6月,因忙于朝阳公路的修建,陈其伟没能陪伴第一次出远门的第一任妻子去厦门,没有好好照料她,而就在这一次,妻子遭遇不幸。这让陈其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年7月,在接受泉港区委报道组记者陈金来和郑伟伟的采访中,这位张口只聊工作的硬汉第一次向外人吐露心声:“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在痛苦中他甚至一度疑惑:“我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群众到底理解不理解?”
可正当身边的人担心陈其伟会消沉颓废时,他却再度以惊人的毅力,将伤痛深埋心底,继续进工地、跑项目。在他《为了老区人民的欢笑》的演讲稿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心路历程的:“当我犹豫不决时,想到群众企盼的目光,我更想到我是一名党员,我不能继续消沉,我的背后还有2000多黄田人民的支持,我还要带着他们继续前行,他们都在看着我。”
毋庸置疑,陈其伟当年的那一句疑问,在往后十多年来,早已通过村庄的巨变、村民的褒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这位令人慨叹其不幸遭遇与无私奉献的老支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一尺书桌前,勾勒着黄田村美丽乡村的未来。
“我是大山的儿子,我爱沉重的大山,更爱至诚至纯的老区人民。”这位来自最基层的村支书,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大山的执著与忠诚。而这样深沉的爱,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