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列出“不孝七宗罪”。包括:吝啬,给父母自己不要的东西,如手机;懒惰,让父母为你洗衣煮饭;愤怒,对父母大呼小叫;妒忌,总觉得父母没给你最好的;傲慢,对父母颐指气使;贪婪,啃老族;穷奢极恶,不为父母养老送终。这让很多网民大呼“中枪”,引发诸多围观与讨论。要说不孝,不如先说孝,我认为学一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授的《弟子规》,可以古今对照,以明心鉴。
《弟子规》告诉我们孝的第一步是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晚清名臣张之洞因给父母买的补药不适合父母而在家书中检讨自己不孝。“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那么今日看给父母自己不要的手机,不知我们问过父母的需求吗?知道他们的喜好吗?有网友马上回复说父母年纪大了,眼睛花了,那种智能机使用并不方便,反而字大操作简便的老年手机更适合父母。而我们的父母仍然欣然收下,那么做子女的是否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孝呢?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会拿着你送的大屏智能手机炫耀!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言说就是不靠谱。《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采访了一些子女,记者问他们将来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说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母亲。但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时,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怎样才能好好孝敬父母?从古至今,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一致。有的网友也质疑,为什么将给父母自己不要的东西列为七罪之首?我认为倾听父母的需要,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是“孝”的根本。
孝是尊重、接受父母。父母老了,也是我们的长辈,长幼有序要牢记。然而当父母老了,我们大了,反而开始嫌父母老古董、老教条,有时父母做的不对,我们指责批评、大呼小叫就觉得理所应当了。反思自己,实则不孝啊!有一次,我想劝说父母少吃盐,讲了一堆大道理,母亲却认为自己吃的并不咸。既然母亲这么说我就没有多说。后来,再次劝说,母亲仍然说没觉着咸,几次下来我的说话声就高了起来,当中不免还有嫌父母固执己见、思想守旧等指责话语,这顿饭大家吃得都不愉快。尊长有错,小辈可以批评,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对尊长的批评要格外地注意方式方法,应该采取谏的方式。《弟子规》要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唐太宗李世民“哭谏追师”就是“号泣随”的典范。
孝的内核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啮指痛心“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母子之间心灵相通,父母呼唤孩子,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亲情的表达!现在很多人却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对我不好,是不是就不孝顺?对我好,还要求父母必须把最好的都给我,于是出现了新新一族——“啃老”族。对父母妒忌、贪婪、穷奢极恶,对自己修不修孝道不闻不问,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从另一个意思看,孝又是相互的。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孝是血脉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一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七宗罪的提出为“孝”贴上了时代标签,它与现代生活密切结合,对镜自查,是当代国人自我反省和道德自觉的一次提升;是人们对传统美德回归的一种美好愿景。如能在为大家敲响警钟的同时为大家再开出一剂良方,那就更好了。这剂良方的出处,《弟子规》最为适合。当下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国梦想,国人当以“孝”为本,让“孝”与时代并驾齐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其身则天下治,成其身则天下成。”一部《弟子规》足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艳丽)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1-25道德建设需要法制支撑
- 2013-11-25最美孝心少年 社会道德教育的活教材
- 2013-11-25壮大、拓展“道德模范群体”队伍更为重要
- 2013-11-25要善于利用文艺形式宣传道德模范
- 2013-11-25道德教育 孝心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