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韩丰 张伟华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一群极富特色的古代建筑,在漳州江滨花园小区附近,它从明清走来,穿过民国,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它或许只剩最后一个冬天。
它是文川里,漳州版的“三坊七巷”。昨日,导报关于“文川里面临拆除”的报道见报后,迅速在全国各大门户网站、本地论坛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与此同时,一群热爱漳州本土文化的网友为它写“悼词”:“它将消失在时光里,也许,趁着这个冬日,找个有阳光的午后,去走走看看吧,正如我之前说的,许多老房子,看一眼少一眼了。再见!文川里。”
昨日下午,漳州市一群摄影爱好者扛着器材,走进文川里,通过镜头,“为这最后一抹风景拍照留念”。
市民闻讯纷涌过来参观
步入文川里,一块写着“可园”的石碑依稀可见。昨日有幸走进洋溢翰墨香味的可园,园中亭、榭、台、楼、阁、池塘、小桥、假山、园圃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陈先生家住附近,只隔两条街,即使如此,他也是昨日通过导报的报道,才晓得有“文川里”这么个世外桃源。
他带着3岁儿子来,是希望能趁着拆迁之前,了解它的历史和内涵。
不仅是陈先生,今年刚毕业的小黄,也架着相机来到这儿。铺砌石板的庭院,斑驳的清水墙,精巧的燕尾脊,小黄说,只有穿梭在这典雅的巷子中,才能领悟文川里的历史,读懂可园的故事。
据了解,由于文川里即将拆除,昨日,有许多市民纷涌赶到这里,参观这个即将消亡的“三坊七巷”。
老摄影家们结伴来留影
昨日下午,漳州市老年摄影协会的5位摄影爱好者也相约而来。70岁的蔡锡河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前在漳州市联合运输总公司做管理工作,家住新元城市花园,每天下午都有游泳的习惯,昨天破例约老伙伴们来文川里。“不虚此行。”蔡老说,原来文川里就在家附近,第一次走进去,错落的、精致的、中西结合的住宅,这在漳州难得一见。
黄老之前是汽车司机,退休后住在江滨花园,他跟蔡老一样,虽然都是漳州人,也都住在文川里附近,但都很少进巷子转转,“文川里是与世隔绝的美人,看到这些风景、古建筑,尤其是可园,感觉它们都是融为一体的,没办法剩下可园,拆了其它建筑啊”。
何老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里做英语翻译,转业后到外经委上班。现在,他也加入老年摄影协会,昨日,当他走进文川里,感叹“物是人非”。
1972年,何老结婚了,当时拿着批条来文川里买糕饼,做喜糖,“这一晃,都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何老说,只是感觉文川里变“老”了,“但还是原汁原味的”。
网友声音
请留下祖先宝贵遗产
得知文川里的命运后,网友们喊“请手下留情”,别为短期利益毁了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文川里是漳州版的三坊七巷,大部分网友一致认为若被拆除,就太可惜了,必须要保护下来,“仅保护可园一个景点,就失去了意义”。
“那样的仿古城街真的一点历史文化价值也没有。为了避免以后的仿古重建,不如珍惜现在给力地保护起来。”有网友称。
@MXX也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历史文化并不冲突,经济并不是只有地产,文化产业也能发展经济。更有网友呼吁:希望不要再消逝了,闽南的那些历史遗迹。
专家声音
多为后人保留一笔遗产
杨丽华(原漳州文管办主任):作为曾经在文物部门工作的人,当然也希望自己曾经的努力没有白费,多保护几条老街区,多为后人保留一笔遗产。只是,后期城市规划没有很好地与文物部门挂钩,要是放弃了这片老街,真就没办法了。
可园是漳州的后花园
青禾(漳州市作协主席):我曾写过《有一位这样的漳州人》的随笔,专门写可园以及可园里的人和事。我也在可园住了三年,我在文章里写道:“触摸可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位乡贤亲切的气息。这也许就是我时时想起儿时的可园的原因。”
“是的,可园是漳州的后花园,漳州就剩下这一块这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怎么可以让它消失?”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