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凤清 陈雪珍文/图
这是三明市区第一支全公益性民间救援队,成员都是志愿者,其中不少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从1月19日成立至今,他们通过开展赈灾救灾、公益救生训练、山地救援等活动,逐渐进入公众视角。他们就是三明蓝天志愿救援队。
“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山地救援”
9月20日,南平的刘万元第一次知道了三明蓝天救援队。
刘万元59岁的叔叔家住尤溪县。9月16日,家人突然发现老人不见了。经过几天查找,发现老人竟然是往台溪乡方向的深山里去了。9月19日下午,家人在毛竹林峡谷找到了走失人的凉鞋。大家继续在大山里找了一天,还是没有找到老人。
第二天傍晚,刘万元他们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三明居然有一支民间救援队——福建蓝天志愿救援队三明分队。情急之下,他们赶忙拨通了网上所留的联系电话。
电话是救援队队长余斌接的,他说:“这是我们成立以来接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山地救援求助电话。”
时值中秋假期,有两名队员在外地度假无法赶回。18时接到救援电话,21时许,余斌就带着其余10名队员和1只搜救犬出现在刘万元他们一家人的面前。
随后,救援队立即了解情况、整理线索、制定救援方案。在确定了老人可能走失的山头后,救援队当即兵分三路,两路沿着山梁和山谷搜救,一路留在原地负责调度接应。
深夜救援人员整装进山,家属提出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但是队员们拒绝了。“一来,老人走失比较久了,时间就是生命;二来,白天搜救目标可能会处于移动状态,更不利于搜救,所以我们决定必须连夜进山。”余斌说。
搜救持续进行了将近10个小时,队员们喝光了自己带去的水,吃光了自备的干粮。为确保队伍安全,临近9月21日中午时余斌将队伍从山里撤了回来。
所幸,当日15时,家属打来电话说老人已经被山上村民找到。 “户外迷”集结起公益救援队 “我们家属递上一瓶矿泉水他们都没要,他们全部自备干粮及水。”老人被找到的次日,刘万元在论坛上发出了一封对蓝天救援队的感谢信:“作为家属,对救援队的这种社会无偿的救助,我们发自内心深处表示感谢!”“当时见到我们,对方家属也有人问我们怎么收费,得知我们是公益的、不收钱,他们还有点不相信。”余斌笑道。
这次到尤溪山地救援活动,扣除队员自有车辆、装备损耗等,队员共花费了近千元,这笔钱全部由队员均摊。
三明蓝天志愿救援队现有13名队员,其中近一半为三钢职工,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所有的训练和活动。作为福建蓝天志愿救援队在三明的分队,救援队成立之初得到总队在装备等方面提供帮助,但是平时训练及参与救援活动的所有经费则全部由队员自筹。“大家就是抱着公益的心来做这件事。”余斌说。这支公益救援队的成员大多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多年从事户外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希望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做些事情,在三明成立一支山地救援队,为户外运动新人及可能在山地迷路的市民提供帮助。
2011年7月,余斌他们在厦门海岸边无意中遇到正在开展义务水面救援的厦门蓝天公益救援队。在聊天中,余斌透露出想要组建救援队的想法。厦门蓝天救援队当时已经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培训体系,同时也有意在三明成立一支当地的救援团队,以提高救援的响应速度,于是,筹备建立蓝天公益救援队三明分队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历时一年多,福建蓝天救援队三明分队完成筹备工作。今年4月24日,分队在梅列区列西街道青山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救援队侧重于山地救援。
成立之后,救援队立即投入到公益行动中。4月20日早上,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福建蓝天救援队9名队员奔赴灾区救援。25日,三明蓝天救援分队接收爱心人士和企业捐献的抱枕被26个、大号遮阳伞20把、毛毯40床、雨衣10件、高级棉被芯10床、轻便雨衣50件等物资,统一发往厦门蓝天总部,用最快的方式把大家的爱心送到灾区。
蓝天救援队三明分队还到富兴堡春天幼儿园给孤残儿童上安全、消防的课程,在重化和翁墩社区联合三明义工联关怀孤寡老人,宣传防火自救常识,让救援行动逐步深入人心。
救援要持证,每周都拉练
救援队的成员虽然都有比较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但在救援工作面前却都是新手。因为平时都要上班,所以救援队成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和学习。“救援是项专业性很强的挑战。”余斌说。按照福建蓝天志愿救援队的分队组建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系列技能培训,而且必须取得由红十字会颁发的《急救员资格证》和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无线电台操作证》。
每个想加入蓝天救援队的队员,都要参加救援队的集训,并通过救援队的体能测试,时间一般为期3个月。在蓝天救援队里,有3名女队员。她们虽然是女性,但也是经过严格考验才进入队伍的。
3名女队员之一的吴玉清,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今年41岁的她,体能却一点也不比男队员差。“因为帮助别人是一件特别让人快乐的事。”去年年底,吴玉清经朋友介绍,参加了3个月集训,通过从红菇山(妙元山)山下背着5公斤的包负重徒步一个小时内到达山顶等的体能测试项目后,加入了救援队。
三明蓝天志愿救援队正式成立至今,虽然仅开展一次真正意义的山地救援工作,但是,这支队伍的训练从未中断过,每周均安排2-3个晚上的救援工作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几乎每个周末或假期都会组织户外拉练。
户外拉练,偶有队员在陡坡滑落受伤的意外发生,余斌说:“救援虽是专业性强的挑战,但是如果市民如果懂得避免意外的发生,那就更好了。”他提醒说,在雨水、灾害天气时,发生地质灾害危险的几率比较大,应该尽量减少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应该带齐简单的急救装备、指南针、水、一天的食物量等。
户外活动容易迷路,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余斌说:“在户外迷失时,应该看看手机有没有通讯信号,没有的话,应该往山上走,高的地方,信号更强。如果没有手机或者手机信号,天气状况良好,可以尝试沿着山脊或者水流往下走,这样比较容易寻到人家或者出路。”他提示,在户外迷失,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迷失者应该保持冷静,尽量不要靠近石头或者隐蔽的丛林,而是到空旷、易被发现的地方等待救援。在做好防火的前提下,可以生火,产生较大烟火,让救援者更容易发现。
在市区附近山头设置反光防水路标
尤溪的救援工作,让三明蓝天救援队的成员认识到,救援队成立不久,知名度不高、实战经验不够丰富,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比较薄弱,这直接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成效。
余斌说,当时参加救援的队伍只有11个人,开展完第一轮搜救工作,就必须停下休整,没有办法支撑持续性的搜救工作。由于缺乏定位设备,他们只能使用手机的第三方软件,但是山里信号不好,软件的效果就很难保证。当晚在尤溪的山里搜救时,正是因为定位软件出现信号中断,导致其中一支搜救队伍一度在山里沿着错误的定位信息行进。
余斌他们有个设想,在三明市区附近的山头上用反光防水材料制作指路路标,显示GPS坐标点、海拔、救援电话、地图等重要提示信息。这样一来,当有人在山里迷路的话,只需要提供路标信息,就能够很快地确定迷路者的方位情况。这样的牌子他们首批预计200多块,造价近5000元。
妙元山又名红菇山,主峰海拔1226米。顶峰有明代邓茂七农民起义军设的九池赛。救援队上月经过3次摸排活动,基本掌握对妙元山区域的路网,11月9日“119消防宣传日”这天,组织了妙元山悬挂指示标牌活动,行动全程约16公里,历时约12小时。“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公益救援。”这是救援队所有成员的愿望,但是大家同时也表示,无论怎样大家都会尽自身力量做好这项事业,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支公益队伍。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