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集美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纪实
http://wmf.fjsen.com 2013-11-12 00:00  王文津 李秀琼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1月上旬,集美区第20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乐安中学田径场举行。至此,集美区实现了校校有标准化运动场所。王文津 摄

东南网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王文津 李秀琼)2010年开始,厦门市集美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针,全面开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活动。3年来,集美区教育财政投入达23.68亿元。3年来教育拨款平均增长比财政收入增长高出4.81个百分点,达到25.53%。全区新建迁建学校17所,改扩建学校26所。公办中小学新增初中学位1200个,小学学位10080个,全部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目前,在集美区各中小学就读的28737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有26174人进了公办学校,占进城随迁人员比率的91.1%。三年来,全区中小学校围绕“身心健康、习惯良好、个性明显、基础扎实”十六字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大力开展“体育艺术2加2”活动,推动了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去年6月集美区以全省总评最高分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教育强区称号。

在一次汇报会上,集美区委书记倪超和区长李辉跃透露,近3年来,集美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经自查,达到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发展标准。

1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好书上好学校

在灌口中心小学五年一班就读的闵瑞年与六年一班的王凯悦同学,都是前几年随父母从江西老家来到灌口镇的外来员工随迁子女。刚入学时,灌口中心小学只有一幢教学楼,如今建成了3幢大校舍、田径场、体育馆、网络计算机教室,校园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让人耳目一新。校长李永胜说,在全校1155名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42名,占全校学生数的72.4%。灌口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校,辖有三社、田头、双岭、顶许、灌南等8所农村小学。

与灌口中心小学闵瑞年、王凯悦同学一样,在侨英中心小学六年一班就读的方思语和五年二班的古廷贡同学,分别是来自江西和湖北的外来员工随迁子女。她们在侨英中心小学就读六年,见证了校园的变化。这所始建于2001年的农村小学,当初只有17名教师、200多个学生,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42个班级、108名教师、20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侨英中心小学校长汪丽红指着新校园说,学校总占地面积有2.5万平方米,有3幢全新综合教学大楼,面积9024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馆,环形塑胶跑道、标准体育场、排球场、乒乓球与武术训练场,教育教学设备都是按省一类标准配备的。望着眼前这景象,谁能想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其实,它只是集美区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一个缩影。

集美,是我国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故里。集美学村是陈嘉庚先生办学的典范,几十年来,集美区努力传承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集美区委、区政府在认真分析城乡差异和前些年大开发大建设与征地拆迁实际后,明确提出调整中小学校办学布局的方针,先后出台了《集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集美区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集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等文件,认真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与新区学校配套工程,进一步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教育。

灌南小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前几年灌口镇承接厦门岛内工业转移,征用陈井、浦林、井城三个行政村的土地建设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面对大开发大建设实际,这三个村的小学怎么办?集美区教育局提出了拆并的方针,选择在三个村的中心地带建一所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完全小学方案,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于是,拥有19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的灌南小学出现了,它不但汇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三个行政村义务教育的需要,还解决了周边机械工业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急需。

侨英中心小学也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典范。10年前,集美区划出后溪镇的6个行政村成立侨英街道,与北部工业园区连为一体。根据办学布局规划,集美区教育局从北部工业区发展实际出发,先后拆并了东安、叶厝、浒井、天马等5所农村小学,选择在5个地域中心,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办起了侨英中心小学,实行优质教育资源配套。如今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校园,拥有42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88.2%,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均按省一类标准配置,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厦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厦门市文明学校。集美区教育局局长黄卫灵说,集美区委区政府从大开发大建设和城乡实际出发,认真多次对中小学进行布局、修编,确保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推进了均衡教育,实现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好书、上好学校的诺言。

集美区近三年投入23.68亿元推进均衡教育。图为区委书记倪超在走访农村校。王文津 摄

2 乡村小学教师也有了硕士研究生

11月20日,后溪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室,一位年轻女教师正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这位教师叫林袆珣,后溪本地人,2011年作为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考试录用分配到这所小学担任数学与综合实践老师。虽然工作才2年多,但她与其他老师配合默契,用心教学,成长进步很快。校长黄大福说,这是后溪中心小学第一个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随着均衡教育的开展,集美区委、区政府重视城乡教师队伍的优化,把最好的教师配备给农村中小学。黄大福还说,在他们后溪中心小学,208名教师中具有大学本专科学历以上的就有167人,占80.3%。创办于1920年至今有90多年历史的后溪中心小学,现辖英村、东边、后溪、军民、碧溪等8所农村校。

与后溪中心小学类似的还有灌口三社小学。这所位于后溪、灌口两镇交界点上的农村校,现有24个教学班、1166名学生、58名教师,是灌口中心小学辖下的一所最大的农村学校,目前拥有先进的梯形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多媒体一体机教学室以及电子图书10万多册。三社小学校长刘连泽说,三社小学虽小,但在全区中小学校中不但配备一流,而且教师队伍配置也是一流的。他说,学校58名老师中,大学本科学历就有49名,占86%,这种高学历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足显集美区委区政府对均衡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实际行动。换句话说,集美城区小学有什么老师,灌口、后溪、杏滨、侨英等镇街都配备同等师资。

刘连泽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心声,它表明优质均衡教育不但要硬件均衡,更是在师资队伍上的配置均衡。

从2007年开始,集美区就认真按照城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定心理健康、计算机和网管教师的专项编制。每年还专门成立新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新教师补充计划和招聘考试方案,努力优化学科结构,做到城乡学校教师配置均衡、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到位,并重点解决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科学等紧缺小学科专任教师的招聘工作。2010年至2013年,全区共招聘本科以上新教师839人,其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小学科专任教师224人,占新招聘师资的26.7%,从而推进了全区中小学开足、开齐、开好课程。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集美区许多农村中心小学校中,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开足、开齐课程,他们还创新“小片区管理”模式,试行教师“走教”制度,并且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后溪中心小学从2010年开始针对4所完小中音、体、美教师不足的实际,由中心校专任教师同时承担2至3所完小的同一门学科教学。“走教”教师每月补贴200元交通费,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中给予政策化倾斜,收到良好的效果。

集美区副区长吴金平说,均衡教育,不但要有硬件的均衡,更要有师资的均衡,农村中小学有好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好的、优秀的人才,才能缩小校与校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集美区领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乡村小学配备硕士研究生的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荣获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称号的灌口实小分校,航模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王文津 摄

3 “高位嫁接”名校,提升农村薄弱校教育教学水平

前不久,灌口实小分校一位叫陈晖的同学在参加“我爱祖国海疆”的全国中小学生航模大赛中,以一艘自制的“扬帆号”海模参加比赛,最后勇夺了全国大赛的金牌,而另一名叫肖立新的同学也力夺全国中小学航模大赛的铜奖。灌口实小分校因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称号,校长陈志良兴奋地说,这都得益于“高位嫁接”名校,改变城乡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教育的结果。

灌口实小分校是一所创办于1911年的灌口农村的百年老校。百尺竿头,如何更上一层楼?在集美区委、区政府重视下,集美区教育局牵线厦门实验小学与灌口小学“联姻”,于2006年成功合作办学并更名为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8年来,灌口实小分校按照合作协议与总校的部署,在生源、教师队伍、社会环境差异的条件下,努力转变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实现了“四个一体化”。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学生评价一体化和师资培训一体化。厦门实验小学常年派出3至4名优秀教学骨干到灌口实小分校“支教”担任主教教师,灌口实小分校每年派出3至8名学科教师到厦门实验小学“挂教”助教,经过8年的实践,灌口实小分校44个教学班2106名学生的学习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学校成为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校和福建省文明学校。

与灌口实小分校一样,灌口中学也是“高位嫁接”改变农村办学条件的成功典范。这所创办于1960年的农村中学在走过50年历程后,经厦门市教育局和集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厦门一中进行紧密合作办学,成为厦门一中集美分校。7年来,厦门一中派出老校长和一支由各科骨干教师组成的队伍常年任教灌口中学,实行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师资培训一体化,使整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从一所普通中学上升至三级、二级达标校,去年开始,一中分校(灌口中学)又开展争创省一级达标校活动。目前校园、校舍以及附属配备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福建省一级达标校行列。为此,校长王阳灿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十佳优秀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集美区在“高位嫁接”促进均衡教育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集美学村高教资源优势,先后促成了乐安中学与集美大学、杏南中学与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十中与华侨大学的合作办学,使乐安中学成为集大附中、杏南中学成为理工附中、厦门十中成为华大附中,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优化与提升了自己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合作办学探索了成功经验。

  11月12日,灌口镇举办全镇小学少儿才艺比赛。王文津 摄

4 “均衡教育”彰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11月中旬,滨水学校梯形教室里,100多名来自云、贵、川、赣以及福建等地的外来员工随迁子女,在这里举行集美区工会奖学金发放仪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陈清苗与学校领导一起,为这些优秀外来员工随迁子女颁发了工会奖学金。

从2010年开始,集美区委、区政府结合民生工程,打造60多项社会救助于一体的“绿洲计划”,其中涉及教育救助、教育助学金等方面的多达七八项,而集美区工会的外来员工子女奖学金只是其中一项,它每年资助优秀外来员工子女200名。

与集美区工会一样,集美区侨促会、商会、慈善会、外商投资协会以及各镇街也都先后设立教育基金、奖学奖教金等各种捐资助学基金,总金额每年达900多万元。既奖励品学兼优的城乡学子,又扶助了农村贫困生。集美区教育局局长黄卫灵说,这些助学金、奖学金,帮助的是城乡中小学经济有困难的孩子,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失学。这也是均衡教育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据了解,集美区在实施均衡教育过程中,大力落实城乡新建、续建教育基础设施扩建项目,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在进城务工子女比较密集的区域开通公交车学生专线,免费接送各校学生,确保随迁子女安全上学放学。2011年又出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办法,全面实施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形成了以特教辅读班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2012年起集美区特教辅读班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初中生标准的6倍拨付,特教学生生活补助也提高到每生每年1500元。同时投资2585万元在灌口新建一座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特殊教育学校,预计2014年秋季可竣工交付投用。

一个均衡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彰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教育新局面正在集美形成!

2013年集美区金秋助学启动,英贤、滨水两校200名外来员工子女获得集美区工会奖学金。      王文津 摄

集美区近年来投资1.2亿元用于城乡中小学电脑、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更新。目前全区小学已拥有计算机5967台,平均6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名列全国前茅。图为三社小学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王文津 摄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