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63岁老侨房沦为“大杂院” 集美区侨联呼吁抢救
http://wmf.fjsen.com 2013-11-11 00:00  陈镌娟 来源:厦门网    我来说两句

  汾阳大厝的后界楼木柱和楼板已腐断。(林火荣供图)

本报记者 陈镌娟 通讯员 马小平

厦门日报讯 侨房,是侨乡集美的历史文化遗产、标志性建筑,集美的城镇、乡村中现有36栋具有独特建筑特色又保存较完整的侨房。据集美区侨联调研课题披露,不少特色侨房处境堪忧,濒临加速损毁、荒废甚至消失的危险,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现状/ 36幢侨房九成遭损坏

导致特色侨房受损的原因很多。近年来城镇大开发大建设是其一,老建筑本身年久失修、维修资金缺乏都是主要因素。今年4月,由集美区侨联策划,林火荣、郑东主编的《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侨房集萃》正式出版。据退休干部林火荣介绍,集美区目前发现36幢具有独特建筑特色又保存较完整的侨房,九成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3幢侨房拥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全部遭到损坏。

林火荣说,特色侨房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居住,但华侨回来都愿意去走走、看看。给侨房写一本书,为的是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关注。保护好特色侨房,可以寄托后人对华侨前辈的思念,也能吸引海外华侨后裔常常归国返乡。

问题/ 房主难负担原样维修成本

集美以侨乡闻名,现存的各式乡村特色小洋楼在我市各区中占据的比例最大,也是集美独特资源。这些侨房最早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楼房最多,房主主要是缅甸、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侨。

杏滨街道蔡林社区的侨房“凤翔楼”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是民国时期缅甸爱国华侨林顺吉的故居,具有东南亚地区英式殖民地建筑风格。由于此建筑年代久远,虽修缮过仍在自然老损,近年渐成危房,无人居住,近期墙体裂开大缝即将倒塌,房主原想按原样维修,无奈成本太高只好拆后重建现代三层楼房,这样一处可贵的文化遗存就此消失。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