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做现拌的洋中拌米粉。
做米粉前,先要将磨好的米面揉搓成米面团。
在宁德市蕉城区,漫步街头,林林总总的饮食店令人眼花缭乱。许多店铺以统一的名号来命名的店铺,以彰显着其地域的特色,洋中米粉店便是其中之一。
洋中米粉,其中一种主要的吃法是现做现拌,也称拌粉或烫粉。对于这道美食,洋中、虎贝、石后等蕉城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许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对它有着难忘的情结。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陈登仙将米粉放入翻滚的沸水中煮熟。
许多西乡人拌粉从小吃到大,从来吃不腻。
◆洋中拌粉,西乡人最爱的早餐
对于洋中米粉,许多蕉城西乡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贝、石后等蕉城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大多有着这样的童年记忆:每天清晨,许多人便拿着一个大盆子,里面放上猪油、葱花、味精、酱油等调料,到村里的米粉店去买拌粉(也称“烫粉”)吃。其时,店里已经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儿等着。
只见店里猛火烧着大灶,乳白色的热水在翻滚着,冒出腾腾的热气。锅的上方则架着一个木头和铁制成的压制米粉机械,店家将一团已经磨好发好的米粉团放入凹槽中,然后用力将压杆压下,于是,一条条筷子粗的、柔韧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锅中,经过两三分钟的沸煮后,用竹筛捞出,趁热放入装有调料的碗内拌匀,然后再撒上腌制好的生姜丝。充满浓郁而独特香味的拌米粉,让人忍不住大口吃起来。
“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这道美食最早从蕉城洋中、虎贝、石后一带乡镇传播开来,而现在即使在蕉城城关,其大多数食客也是洋中一带的西乡人。这种吃法由来已久,是一种很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与蕉城区的肉丸一样,许多人从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腻,堪称最受欢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当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则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许是其拌生姜的独特吃法的缘故。也从旁印证了“早晨吃生姜,胜过吃补汤”的养生保健之道。
有资料记载,地处闽东的宁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内的洋中一带乡镇却无辣不欢,当地人们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别,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生姜。“洋中拌粉”在洋中当地和蕉城城关相当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却步,因为端上来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过去,米粉店里的姜是敞开供应的,本地人往往还会觉得不够味,再抓两把姜丝是自然的事情,而现在,姜的价格比较高,如果觉得生姜不够,想多吃往往还要加钱。
用来煮米粉的竹篓。
◆工艺看似简单,细节多有讲究
蕉城区后岗经济开发区有家“洋中米粉店”。店老板陈登仙原是石后乡坂头村人,他与其父亲、母亲和妹妹一起打理这家店铺。
每天清晨4点多,他的父亲陈声标就起床烧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清晨6点以后,来吃米粉的人就很多了。
陈登仙告诉记者,制作拌粉要经过以下工序:首先,将大米加水磨成粉,然后放入缸中,洒上水,让其自然发酵。夏天大约三四天,冬天则需要六七天,就可以完成这道工序了。经过发酵的米粉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延展特性,继续放置下去也不会变质。其次,做拌粉的时候,要将米粉用手打成一团一团的,一团刚好是一碗的分量。然后将粉团放入压榨器械,一条条白而柔韧的米粉就从出口流出来。
如今,过去木制的压制机器已被现代电动机器所代替,这样,加工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不过,这些机械由于没有批量生产,都是陈登仙自己通过农机厂特制的。
“制作米粉的工序看似简单,但是,米料的选取、发酵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把握等十分讲究。”陈登仙坦言。
米粉要好吃,一是米质要好,太软或太硬都不行。“相对而言,硬些的米做出来的米粉,吃起来才会韧性十足,又粘又带弹性。”
其次是烫制米粉的火候要好,通常要用猛火烧,汤要沸腾,这样捞出的米粉才好吃筋道。如果火头太小,水温达不到就不行。陈登仙曾经试过利用液化气来烧,但达不到所需的火力,如果用柴油,火力倒是可以达到要求,但平均一碗米粉成本就要高出一两元,而用电力,不仅功率大,而且速度不快,需要时不能马上沸腾。多种方法试遍,还是烧废弃的柴火更可行。
陈登仙说,打理店铺的最繁琐环节是清洗设备。每天制作完毕,陈登仙必须将竹筛、竹篓等器具清洗干净,并挂起来晾晒,而机器必须将部件拆卸下来,再用热水洗刷干净,这样第二天才能继续使用。
陈登仙的父亲陈声标用机器制作拌米粉。
◆或有千年历史,
堪称“活化石”
对于米粉的品质,陈登仙很是执着,他说,米粉一定要现场压榨煮熟,火力一定要达到要求,要依照传统标准,否则,如果哪个细节不到位,米粉口感就会受到影响。
在他的这家米粉店,近年来,因店租和物价的上涨,米粉的价格也有所上调,但是,他表示自己家人开店,差不多等于赚个工资,但他宁愿不多赚,也不愿影响米粉的品质。
也许正是这种执着,他的店在蕉城城关开了6年多,拥有许多忠实的“粉丝”。许多洋中一带的人来到城关后,得以延续过去的早餐习惯,这对他们来说,能天天享受到美味的洋中拌粉,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
陈登仙透露,他的技艺是从洋中冯师父那儿学来的。冯师傅先是在蕉城洋中做米粉,后来到虎贝乡发展,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记者询问冯师傅得知,他的技艺是从父辈传下来的,而洋中米粉在当地流传至今,至少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于是何时何地传入,还有待专家考证。
洋中西乡自从有米粉以来,除了机械的改进,主要工艺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但由于相关文献记载和研究人员稀少,记者难以探求其最早进入闽东的历史。
一位广西桂林的朋友告诉记者,洋中米粉的做法与广西桂林地区乡下的桂林米粉传统做法是一致的,由此可窥见此工艺与其师出同门。据资料记载,桂林米粉始于秦汉时期,兴安灵渠是其最早发源地。
传说,秦王嬴政为统一中国,派大军征战南方越国时,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食欲不振,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挨饿、生病。伙夫根据西北面食的制作原理,做出米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桂林米粉经过两千多年演进,传遍大江南北,演绎出了汤粉、卤粉、炒粉,派生出凉拌纷、酸辣粉、三鲜粉、牛腩粉等等多样的形态和吃法,但洋中米粉却保留了最原始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吃法。
如今,城市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演进,但传统的洋中米粉店,不但没有消亡萎缩,还在城区有扩展之势。陈登仙告诉记者,他六年多前来到宁德城区时,只不过一两家拌粉店,现在算来已经有十五六家米粉店了,其中有五六家都是坚持着传统的现做现拌现吃的方式。
这些店的生意都挺红火,但是,由于经营方式所限,却很难扩张。现做现卖拌粉是挺累人的活计,就陈登仙来说,他每天从6点做到12点多,然后就熄火不做了。
米粉其实还有其他做法吃法,比如将米粉煮熟后,用冷水浸泡,要吃时再用热水煮烫,加入酸菜等;还可以将米粉晾晒成干,要吃的时候再用热水泡开,再加入配菜炒,也是大小饭店常有的美味食品。但对于陈登仙来说,经过冷水浸泡的米粉,其口味是难以和现做现伴的米粉相提并论的,他宁愿不多做,不多赚,也不愿降低米粉的传统口味和品质。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开了这么多年拌粉店,陈登仙心中还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洋中米粉能像沙县小吃、桂林米线那样获得原产地认证和保护,并走出宁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