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转移 ——聚焦晋江东石伞业突围之路
鸿盛雨具公司制伞车间
东南网1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陈文经 文/图)
核心提示:晋江东石镇,是全国最大的伞具出口集散地,是闻名全国的中国伞都。然而,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面临严峻的外贸形势,东石伞业遭遇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困境,众多东石伞企如何应对?如何扭转颓势,顺利踏上转型之道?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东石镇一探究竟。
逼上转型
走进晋江东石镇镇区,扑面而来的,是各类的伞业广告。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广告牌,让身处其中的你眼花缭乱。
东石镇是中国伞都,这里,有着数百家伞企,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国际经济与金融的风吹草动,传导到这里,也许都能形成某种“蝴蝶效应”。
走进当地龙头企业鸿盛雨具公司的生产车间,忙碌的工人、紧张的气氛、繁忙的生产线,让人对眼下的经济变得乐观起来。
来到鸿盛公司董事长王清鸿的办公室,谈及眼下的企业景况,心情不错的王清鸿跟记者娓娓道来。
在王清鸿看来,2008年的那场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是整个东石伞业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东石伞具有80%是为外商贴牌,而在这之后,全镇全行业贴牌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已经不足50%。尽管已过去4年,但王清鸿依然对那时的惨状不能忘怀。2009年上半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骤然下降,鸿盛产品库存额超过500万美元,是东石全镇库存最多的企业。
2010年,全球经济反弹回暖,来自各国的伞业订单又迅速飞向东石。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王清鸿就将库存全部清理完毕。
王清鸿认为,2009年的大量库存,主要是长期以来为外商贴牌的发展模式造成的,“必须尝试改变,否则一旦国际需求下滑,我们又将面临高库存的老问题。这种过分依赖外商贴牌订单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发展模式的突破”。2010年底,库存问题解决之后,王清鸿开始思考企业下一步发展之路。
记者随后走访了佳乐美、梅花伞等当地多家龙头企业发现,2009年以来,这些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伞企,多数都面临与鸿盛公司同样的遭遇。
在佳乐美公司,董事长萧清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佳乐美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和美国。2009年,由于外商资金链断裂,佳乐美公司30个货柜滞留俄罗斯,经销商取货后又无法兑现货款,造成了上百万美元的损失。这件事,让他十分震惊。
东石伞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石伞业发展了近30年,一直以贴牌为主,对终端渠道的布局与开拓缺乏经验,已经形成了对国际采购商的固定路径依赖,一时改变确实非常难。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必须突围转型。不转型,只能被动“挨打”。
位于东石镇的中国伞都伞具五金市场
转型之路
事实上,在2010年消化完库存后,一批东石伞企开始探索转型之路。而如何转型?不少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向自主品牌输出的发展新模式上。
在反思原来的盈利模式后,王清鸿很快认识到,要想彻底让企业摆脱被动局面,必须做自己的品牌与渠道。从2010年年底开始,鸿盛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国外客商的一些低利润的贴牌订单。与此同时,公司开始在海外市场力推“雨中鸟”这一自主品牌。
创牌与渠道布设,前期投入必不可少。从2011年开始,鸿盛公司每年投入上百万美元,在巴西、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布设销售网点与办事处,开始销售自主品牌产品“雨中鸟”伞具。
不只是鸿盛,在2010年前后,佳乐美、集成等20多家伞业龙头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自主品牌输出之路。
在佳乐美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与一般贴牌生产的伞具不同,这些伞具的伞骨比较粗壮,厚度几乎超出出口伞具伞骨的一倍多。
萧清江告诉记者,过去,国外贴牌商指定牌子生产,且经常压价,多数都是中低端产品。产品要有利润,必须在原料上进行精简,伞骨越做越细,产品质量根本无法保证。这样一来,在不少国家,很多中国伞具成为了廉价、低端、质差产品的代名词。
而生产自己的品牌后,萧清江很快改变了生产和质量控制策略——伞骨加粗加厚,伞布也选择质优环保型的,伞柄也要求新求优。萧清江说,做品牌,不求一时之利,而是要立足长远,做附加值与长线投资。
没想到的是,这些东石伞企的品牌输出,很快就出了成效。
王清鸿告诉记者,过去贴牌生产,由于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一个货柜的雨伞有时只能卖3万美元左右,一把雨伞,卖价徘徊在1美元左右。现在主推自己的品牌,由于质量与档次大幅提高,一个货柜,售价通常在16万-20万美元之间,一把雨伞售价超过5美元。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自主品牌的伞具企业中也开始出现。萧清江认为,目前在俄罗斯、南美、北美市场上,来自东石的雨伞,质劣、价廉的形象正在全面扭转。
为了激发国外销售商销售东石伞企的自有品牌伞具,不少伞企还投入资金,在销售国家和地区进行品牌推广和品牌运营。
“我们的品牌伞利润率在10%左右,我们拿出5%用作广告费和品牌推广费,2%左右返利给当地的经销商和销售商。虽然利润所剩不多,但是一定要这么做,我们必须先撬动和打开当地的中高端伞业市场。”王清鸿说。
在品牌输出策略下,一扇扇国外市场的大门,正朝东石伞业打开。
转移之惑
踏上转型之路的东石伞企,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开始集体遭遇一个最大的烦恼——缺工。
在集成伞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原本生产伞具的工厂车间,如今换成了一条条无纺布生产线。集成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集坦言,公司之所以转型生产无纺布,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工。
黄文集告诉记者,伞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数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机械替代性很差,无法实现大规模提高自动化率。而现实却是,东石一带的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成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
“从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每年工人工资都上涨20%左右,企业难以承受。更要命的是,即便你涨了这么多工资,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黄文集无奈地说,而生产无纺布却大不相同。由于无纺布行业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用工少,用工量是伞业的十分之一,企业不用担心招工问题。
记者环视四周看到,偌大的无纺布车间,只见机器轰鸣,现场操作的工人并不多见。
负责招工的鸿盛公司行政经理丁敬堂告诉记者:“这几年,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招工,但是年年招不满。工人工资每年上涨20%以上,现在熟练工人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但是招工依然没有起色,一年比一年难。”丁敬堂介绍,目前公司只有工人800多人,常年需求是1500人左右,缺口600人。
记者了解到,其他伞企的缺工情况,也大抵如此。面对不可扭转的缺工局面,一些伞企也开始谋划转移。
萧清江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东石伞业协会组织了数十家伞企负责人,启动了东南亚办厂考察之行。考察后,他们发现,与晋江相反,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老挝一带的劳动力价格要比晋江低得多,这些地方的劳动力优势正在凸显。
“这些地方,工人的月薪普遍在120-180美元,而相比之下,国内工人月薪动辄4000-5000元,这种反差,一下子就提起了我们前往当地办厂的兴趣。”萧清江说。
而事实上,在东石伞企中,已有赴东南亚办厂的先行者——集成伞业。
去年年底,受东南亚低劳动力价格的吸引,集成选择到柬埔寨首都金边郊区办厂。由于招工顺利,集成在金边的工厂于今年5月就顺利投产。然而,集成伞业董事长王文集对企业运行并不乐观。
尽管柬埔寨的工人工资低,但是集成公司很快发现,除了工人工资,这里其他的成本很高。由于柬埔寨当地缺乏伞业产业链配套,伞骨、伞布、伞尾,伞柄、伞珠都得从晋江总部运过来的,经厦门港,到越南,然后转运到柬埔寨金边。
“昂贵的物流费,加上各类通关费、海关服务费、道路收费等,总的算下来,柬埔寨的生产成本,只比国内稍低。”黄文集说。
而一个更残酷的事实则是,近年来,由于中国、日本甚至欧美大量企业涌入柬埔寨办厂,当地的工人工资也在“水涨船高”。
“走出去办厂,需要勇气,但是能在当地长久地生存下来,也并不容易,要经受一番考验。”黄文集说。
晋江经贸局副局长林永红认为,以劳动力为主的各类要素的持续涨价,尤其是缺工,对伞具这样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特别大,单纯的产业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企业的发展困境。唯有以产业转型、企业创新、品牌打造等手段为基础,全方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更努力深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方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双转”的启示
□本报记者 何金
晋江东石伞业的“双转”趋势,是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出口导向型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民营制造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品和相对宽松的环保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制造在并不长的周期内累积起了巨大的产能优势。正是庞大的产能优势,使得中国制造迅速走向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必须承认,这一模式,为中国制造赢得全球消费者和中国经济地位的大幅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中国加入WTO已10多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加上资源、劳动力、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由于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等优势不再,传统的贴牌代工、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东石伞业的“双转”,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寻找出路的一种探索。
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正视全球商品市场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庞大的中国制造虽然走向全球,但贴牌代工固有模式的局限下,由于缺乏品牌与终端,大量的中国企业只能被动生产低价与低质的出口商品,使得中国制造并未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尊重。低价与低质几乎一度成为中国货的代名词,广受质疑。而中国制造要扭转这一形象,必须从品牌与终端做起,重新出发。
事实上,从东石伞业的现状看,中国民营企业完全具备制造高质量与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摆脱了简单贴牌代工命运的中国制造,必然会以更高的起点,真正走向全球,赢得全球消费者更多的尊重。
客观地看,在全球经济大变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并不容易。面对制造业领域的要素涨价,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身处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已感觉“吃不消”,这也必然倒逼企业大力度创新、创牌,追求更高的附加值,否则企业难以生存。
笔者以为,这种倒逼并非坏事,享受了30年“幸福时光”的中国制造业,如果没有适度的阵痛,不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折磨与考验,就不会实现华丽转身,也无法真正走向世界,更不会有美好的明天。
当前,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正在遭遇产能过剩这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除了持续开掘国内市场外,必须加快走出去,真正走出去,到广阔的国际市场与舞台上寻求发展新机遇。从这个角度看,东石伞业的“双转”,更令人欢欣鼓舞。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