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不让座就拒载”背后的道德强迫症
http://wmf.fjsen.com 2013-10-31 15:15  王捷 来源:四川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据新华社电,9月24日,南宁市法制办公室发布《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根据《意见稿》,如果乘客拒绝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司机可以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9月26日《京华时报》)

不让座是乘客文明素质欠缺的表现,也是一种缺少道德情操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不过,谴责不让座的行为与“不让座就拒载”,完全是两码事,二者不能随便混为一谈,也不能企图以设定“拒载权”的办法,倒逼乘客做文明人。

文明是个体内在的品质要求和行为体现,个体不具备相应的文明道德素质,社会要引导和培养,甚至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谴责。但是,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急不得。不能因为有人不道德、不文明,就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倒逼其立马做道德人和文明人。在道德问题上,必须厘清一个是非曲直:似乎谁也无权强迫他人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更没有权力剥夺其乘座公交车的权利等等。

事实上,在文明社会,对待公民,不论是积极让座的乘客,还是拒绝让座的乘客,都要合理合法,不能耍小孩子脾气,不能逼司机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极端做法,不能鼓动大家生硬的对待不道德的人,尤其不能鼓动彼此对着干。显然,持这种有意“挑起事端”的态度、出台这样种激化矛盾的公共空间治理办法,对社会和谐没有多大好处,遑论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了。

进一步说,政府部门出台任何政策,必须恪守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底线和责任。比如,出台管理办法,凡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问题,不能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就抛弃社会公平正义,甚至罔顾政府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必须的公共产品的责任。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是在不断教化中形成的,其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人有道德、讲文明的环境,会不知不觉引导他人养成文明道德意识,有的甚至可能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一种幡然悔悟的猛醒和领悟。社会的教化和环境的培育,很容易使道德种子在人们的心中开花和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反过来,强迫他人道德,谁不道德就利用权力施以惩罚,迫使对方道德起来,把道德变成了一种“强迫症”,不仅“强扭的瓜不甜”,同时也有些操之过急,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且有扭曲道德、给道德涂抹上一层功利色彩的嫌疑,令人不快和不以为然。(王捷)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