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最美”成为一个高频网络词汇。“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和“最美教师”等,在吸引大量网友围观的同时,也带给每一位围观者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动。价值观多元化并存的现代社会,这些“最美”现象,通过聚集感动、弘扬真善美,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认同越来越统一。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在社会多元价值观中,真善美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思维主线,是多元价值观念深处高度统一的主流价值观念,才会有这么多“最美”涌现,也才会有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好人频出的现象。
当前,正处于法制化、规则化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分工、分配不断趋于公平公正的转型时期。一些有违法治、道德乃至于公平正义的个例,通过舆论平台的传输,信息交互渠道的渲染,往往演变为对社会个体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对向善心理、主流价值观念带来强烈动摇的群体性事件。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些“负能量”个案的背后,更多的是“最美”现象、“正能量”事件以及频频出现的“好人”。这是因为:不管处于何种境界,人们对于真善美等人性基本品质的强烈认同都不会改变。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道德信条弘扬了真善美,凝聚起了最核心的传统主流价值认同。而现代信息社会中,数以亿计的网民通过围观“最美”现象,传播“正能量”以及评选好人的方式,不断凝聚、重申着真善美这一最核心的主流价值认同。可以说,随着时代变迁,载体和形式不断变化,但社会思维中真善美的思维主线,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中向善的主流观念一直不曾改变。
聚焦道德个例,“最美”人物以及各地的好人,之所以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就道德大义,或者持之以恒坚守道德主流,最根本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道德需要。而这种需要,于个体而言是个体价值诉求的自然呈现,于围观者和社会而言,则是道德观念的必然归宿。归根结底,社会精神文明最终要指向统一、坚实的主流价值观念,终要归于真善美的价值主流,各地好人频出以及围观者的热心参与,充分预示、推动了这么一个趋势。
关注就是一种力量。信息平台上传播“最美”现象,媒体聚焦报道好人事件以及全国范围道德模范评选,意义在于:重申和凝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事实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全社会的道德再确认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真善美的基本价值认同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更普遍地影响社会个体。
面对道德再确认以及主流价值观念重申,现代公民所要做的,除了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念,践行真善美的价值元素外,更要积极参与、支持社会道德再确认的过程。通过公民个体的自觉践行和积极参与,主流价值观念会更加坚实,“最美”现象,“正能量”和好人也会更多地涌现。 (易琳)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0-31没有道德“退步” 何需法律“补台”
- 2013-10-31评选道德模范是致敬更是学习
- 2013-10-31“送母进救助站”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 2013-10-31欣闻“道德品质成择偶首要标准”
- 2013-10-31重拾被忽视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