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历史读物不等于专门的研究性史著,强调生动性和对公众的吸引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近年来,一些“戏说”历史的通俗读物成为出版热门。这些出版物常以通俗之名,行庸俗、媚俗、低俗之实,如将奇闻异事作为历史知识,把阴谋权术作为成功之道,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荒诞化,充满低级趣味。还有些此类作品醉心于帝王将相、宫廷斗争,文中充斥着权力崇拜和官场权谋,误导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历史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通俗历史读物在传播历史科学、普及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信方面不可或缺,但通俗不等于庸俗,大众历史读物应以通俗的文字表述,集知识性、客观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而不应以庸俗、媚俗的表达败坏公众阅读品味。通俗历史读物不等于专门的研究性史著,强调生动性和对公众的吸引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俗历史读物完全可以运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与手法,选择历史上那些有启示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生动的笔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使事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揭示历史的本质。我国老一辈史学工作者身体力行,撰写了一批上乘的通俗历史读物,如范文澜的《大丈夫》、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上下五千年》等等,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国史,哺育了无数历史爱好者。
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使命,而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大学和研究机构而言,需要完善考核机制,改变“重专著、轻通俗”观念,鼓励广大史学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撰写通俗历史读物;对非史学专业的作者而言,要注意筑牢知识功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对出版机构而言,可以尝试创新表现方式,以图文本、动画片等新形式扩大作品传播范围。
推动优秀的通俗历史著作写作和出版,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和批评渠道。比如可设立一个旨在推进历史普及工作的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通俗历史读物的研究和撰写,并纳入优秀图书的评选和奖励。这在世界上也是通行做法,美国普利策奖设有历史奖,专门奖励关于美国历史的优秀著作,作者甚至不必是本国人。相关部门还可与高校历史院系或历史研究机构合作,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大众媒体也应该对公众的阅读品味进行合理引导,建立有效的批评渠道,开展评选和讨论,提高公众的鉴赏力和认知力。
通俗历史读物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出版传媒工作者肩上的重任,需要多方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让历史不仅仅是一门象牙塔中的高深学问,更成为滋养民族心灵、让更多人读史以明智的知识甘霖。(马艳辉)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