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话语权:发出北大学者的声音
毋庸讳言,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领域,其基本概念、主要理论、重要思潮,大多发端或兴起于西方,西学东渐之影响、欧风美雨之吹沐已经超过了两个多世纪。时至今日,各学科领域之学术体系的建立、评价标准的确定、发展方向之引领,西方仍占很大优势,全球学术界的话语主导权依然主要在西方。这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所有摒弃夜郎自大幻想、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人都不会否认这种发展的差距和西方文明对当代世界的巨大影响。
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缩小这种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这依赖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学科的交流,世界需要听到东方的声音,北大学者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契机面前责无旁贷。作为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论坛,北大学者是北京论坛的东道主,所以他们不但有乐见“有朋自远方来”的热情与气度,更有主动设定题域、率先直抒胸臆的自信和权利。北京论坛为北大学者提供了把握学术话语权的平台,创造了让世界聆听东方的机会。
十年来,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每年均遴选和邀请一位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展示北大学者的情怀、体现北大学者的关注、发出北大学者的声音。对每位担当北京论坛主旨发言人的北大学者而言,这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他们集中代表和体现了当代北大学人的学术水准和精神魅力。
在2004年首届北京论坛上,汤一介先生以“‘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之后——
2005年,何芳川先生以“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06年,袁行霈先生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07年,叶朗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08年,王缉思教授以“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09年,周其仁教授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10年,潘文石教授以“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11年,林毅夫教授以“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2012年,厉以宁先生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为题发表主旨报告。
这些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共鸣的主旨报告,是北京大学学者对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充分代表了当代北京大学学者的研究水准和实力,集中体现了东方学者的全球视野和学术情怀。
十年来,有超过700人次的北京大学学者参加过北京论坛,在论坛上发表观点、交流互动,同时也体验着在燕园“主场”充当东道主欢迎全球同行的兴奋与快乐,“北京论坛学者”是所有这些北京大学教授共同的学术身份,就如同它也是其他3300余位全球知名学者的共同学术身份一样。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