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的后台操作者必须配合默契。
●本报记者 陈雪珍/文 周志鸿/图
一个古朴的木结构戏台,一块简单的布幕,白锣鼓声响起,几个两尺多高的木偶伴随着唱戏人带有沧桑历史韵味的祁剧唱腔,活灵活现地在表演《三请孔明》……这是10月17日,记者在宁化县水茜乡沿口村一座庙里看到的情景。
在宁化水茜乡,仅1000余人的村庄,有9个木偶表演戏班。他们不是专业木偶剧演员,却赋予了一个个木偶丰富的生命力。丑角身上的线最多
水茜乡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又称傀儡戏,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术。旧时,但凡年节喜庆、迎神赛会都会请木偶戏团来表演。
宁化木偶戏戏班一般是两个人同台表演,三个人在伴奏。木偶戏的提线技巧是最关键的技能,最初的提线木偶只有5条线,随着技艺的发展渐增为12至30条,不同角色不同线,一般丑角的线最多,因为它的动作比较复杂。
木偶高度也由一尺二高增至两尺多高,木偶戏的角色由最初的18个慢慢发展到70多个,此外,可以根据不同服饰装扮出更多的角色。行当与京剧相似,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下面又有更细分支,且不同行当的动作有不同的规范,比如文官出场就要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带四个动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而武打场面更加复杂,对操纵技巧要求更高。
据唱木偶戏的老人介绍说,水茜乡沿口村的木偶戏班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最早沿口村有人到上杭经商,也有人从上杭移居过来时,从上杭白沙镇学来的。据说,宁化人到上杭学习木偶戏,回来之后就在家乡开办木偶戏班。许多村民看了十分喜爱,也纷纷自发组织了戏班,自此,木偶戏逐渐兴盛起来。戏班以家庭成员为主
宁化木偶戏班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一般5个人,他们一般在农闲或者正月的时候外出表演。他们不仅在附近村演出,还到周边县的乡村演出。
水茜乡木偶戏内容多为历史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还有民间传说。
木偶戏班万顺堂堂主曾太阳介绍说,他的戏班有60至70个剧本,一般都是唐宋两朝的历史剧,人物角色主要分奸臣和忠良两类,剧本的流传主要是分书面和口头的,有40多个剧本主要是从师傅的口述相传下来的。
如何记住并且表演好口口相传的历史剧,是对木偶艺人的一大考验。曾堂主说:“学艺半年间时,每次师傅表演之后,给我讲如何表演,讲历史剧,我都记不住。”如何踏入木偶戏的门槛让曾太阳很苦恼。“但是学木偶戏要学会心坚石穿,虽然学徒入门很难,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通过半年的坚持和努力,曾太阳入门了木偶戏。后来第一师傅老了“退休”之后,曾太阳拜师于一位名叫赖天水的师傅。
他说,和赖师傅学艺时,吃睡都在一起,还要帮着干各种活,因为勤快,他很受赖师傅的喜爱,第二个师傅把唱木偶戏的各种规矩、所知的剧本都倾囊相授。观众大多是老人
10月17日,记者在沿口村见到曾太阳时,他正在表演《三请孔明》,他说,每年九月初九,当地村里庙会日子的前后几天,他们就开始忙起来,开唱了。他说,在宁化当地,木偶戏还是很兴盛的,因为在百姓搬新家、孩子考上大学、过生日、向神灵许愿或者还愿的时候,都会请木偶戏班子唱上几天。
然而,真正去欣赏它其中艺术性的听众却越来越少。现在乡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听木偶戏的观众大部分是在家的老人。
对于木偶戏在宁化被人们接受以及传承至今的原因,有专业人士认为,宁化属于客家地区,它对各种文化具有包容性。
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木偶戏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因为木偶戏班受邀去表演的时候,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所以还是有个别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作为一种营生。
木偶戏万顺堂堂主曾太阳充满期待而又有点担忧地说:“最近有个家长和我联系说,想把自家的孩子送来跟我学木偶戏。就是不知道年轻人会不会来,能不能吃这个苦。”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