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及建议
探索动态管理的科学方法
1.把握并关注流动和留守学生的流动性
流动人口的两类子女——随迁和留守学生都具有流动性并各有特征。大部分随迁学生虽然在出生时刻就决定了其“流动”状态,但随着流动父母和家庭在迁入地的工作、生活逐渐常态化,随迁学生在外流动的时间也逐渐增长、流动的地方数量也逐渐降低,体现出稳定性。目前留守户籍地的学生,不少是出生在外地但因流动父母的流动性而返回家乡留守,在此过程中,留守学生不仅亲子分离程度异常严重,而且他们曾经在外流动的时间虽不长但流动频率较高。同时留守学生在小学期间的转学频率也较随迁学生高,可见流动性并非是随迁儿童的专属特征,留守学生的流动性同样不容忽视。为维护流动与留守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各地及相关部门探索针对这两类群体的登记与档案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以户籍资料为基础的、以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为主的流动人口子女登记体系。通过规范的、内容统一的登记体系,教育部门和学校一是需要掌握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本校(班)前的流动经历,二是需要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变动情况登记,重点关注流动性较强的学生。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学校,应该有区别地关注流动学生的稳定性和留守学生的流动性,在以上基础信息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关爱实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学业的稳定性
本次调查发现,未转学学生的成绩普遍好于有转学经历者,尤其是在随迁学生中这种情况更普遍。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每一次父母对就学地的重新选择都意味着他们受教育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的一次断裂和冲击,学业成败和性格分化也许就在这些关键时期潜移默化地发生。因为转学会中断在校生有规律的就学过程,导致对学生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的破坏、学生习得生存技能的效果将更差、他们在新环境中面临不恰当的对待等诸多不可预期的局面。流动家庭在选择子女就学地时应该谨慎,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尽量避免家长工作原因的频繁转学,尤其是子女流动与留守状态的突兀变换。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和升学考试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稳定性,改变目前的被动现状。比如部分流动儿童为应付中考选择在初二或初三回到户籍所在地,当然一、两年后也只能参加当地的高考,更不用说各地差异悬殊的高考录取分数,而这个过程事实上已经造成大量流动者子女的学业失败。
3.正视家庭化迁移中的子女流动规律
首先,本次调查中随迁学生的家庭在流入地处于“稳定”状态,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儿童出生至今已经完全本地化。随着流动人口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稳定性,将不断强化其居留意愿,势必扩大家庭化迁移的趋势并安排子女随迁就学,这正是家庭化迁移的重要规律。其次,逐渐构成流动人口主体的新生代流动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及决策已然明显区别于之前的流动者和流出地,更加接近城镇和流入地,新增的适龄受教育人口随家庭迁移也会大规模产生。最后,本研究验证了新迁移经济学强调的迁移决策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体的观点,家庭化迁移能够降低收益风险、合理分配劳动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福利水平。当成年家庭成员的随迁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能够抵消在流出地经历的收益风险以及成员分离的负面影响,举家迁移的决策便很容易成行,未成年人的随迁亦随之而来。因此调查中的随迁学生基本都与双亲一起在流入地生活,并且母亲的外出流动促使子女随迁就学的可能性迅速提高了四成。有研究已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分布的极化现象明显,并且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总趋势依然未变,主要吸收城市的政府及教育部门只有在充分认识以上家庭化迁移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摸清底数,掌握即将跨出“两为主”政策范围的随迁子女就学情况,探索动态管理的科学方法,才能实事求是地为制定“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度公益基金“小型调研”课题研究项目,编号:GY2012XDY05。特别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朱富言、张智对数据收集提供的支持。)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