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教育调查:频繁转学影响青少年成长
http://wmf.fjsen.com 2013-10-30 12:39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来说两句

教育调查网络版仅限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与本报无协议转载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频繁转学影响青少年成长

——随迁与留守中学生就学地的调查研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21亿人。流动人口的子女——随迁和留守儿童少年是否具有流动性以及如何体现?两类儿童少年的流动性是否有区别?他们目前的迁徙状态受哪些因素影响?规模近亿的这部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伴随着父母的外出流动,然而他们生命历程中的流动性现象还不甚明晰。本研究通过对随迁与留守中学生就学地情况的调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性问题。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个体及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外出流动信息,监护现状,外出流动和转学经历,学习状况和对就学地及学校的评价,目前迁徙状态的原因和态度等。从流入地角度,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在以跨省随迁学生为主的北京市和以省内随迁学生为主的成都市分别选取1所招收非当地户籍学生的初中。从输出地角度,在安徽省阜南县某初级中学向留守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随迁和留守初中生样本分别为512名、424名,问卷回收率分别是94.2%和93.1%。本研究使用Epidata 和stata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清理和分析,具体采用描述统计、列联表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考察和对比初中生的流动过程、流动特征、流动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和规律。

调查结果

留守学生的转学频率较随迁学生高

1.初中生的亲子分离等基本情况

本调查中男女学生分别占52.24%和47.76%,性别结构比较均衡,平均年龄13.69岁,年级分布为:初一占29.41%,初二46.04%,初三24.54%。从学生类型看,99.4%的随迁初中生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留守初中生则相反,亲子分离程度异常严重,76.2%是双亲外出学生。92.93%的随迁学生由父亲和母亲同时监护,留守学生双亲监护角色的缺位是首要特征,最普遍情况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临时监护(31.83%)。农业户口学生在随迁和留守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为71.76%和88.64%。

2.迁徙流动性

(1)超过七成的随迁学生在家乡出生,超过两成的留守学生在父母工作地出生

在人口迁移研究中,一个人的出生地是非常重要且相对容易准确获取的信息,最为关键的是出生地不会因人一生中的多次迁移而发生改变。本次调查中,两类学生的出生地存在显著差异(P=0.000)。75.14%的随迁学生都是在家乡出生,在父/母现在以及曾经工作地方出生的分别为22.16%和2.70%。出生在父/母现在工作地方的这部分学生,其流动家庭在流入地非常“稳定”,他们从出生到进入初中的过程完全本地化了。留守学生中大部分(74.03%)在家乡出生,不过他们在外地出生的比重也超过了1/4:在父/母现在工作地方出生的占15.35%,低于随迁学生,在父/母曾经工作地方出生的为10.16%,高于随迁学生。与随迁学生相比,留守学生外出父/母的“稳定”不及前者。因此流动性并非是随迁儿童的专属特征,本研究通过对出生地信息的分析,强调留守学生的流动性同样不容忽视,而这点并未引起过更多的关注。

(2)随迁学生的流动时间较长,留守学生的流动频率较高

具体考察学生的流动性时发现,无论是随迁的还是留守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跟随父/母到过不同的地方生活学习。随迁学生中除了现居住地之外从未到过其他地方的比例为40.2%,竟然高过留守学生未曾流动的比例(29.73%),再次说明随迁学生的“稳定”倾向。仅有过一次流动经历的学生占三成,这在随迁和留守学生之间没有差异。而流动超过1个地方者,留守学生的情况开始超过随迁学生(见图1),更加凸显前者的流动性(P=0.026)。流动时间上,随迁学生离开家乡的平均时间是9.13年,69.76%的学生流动时间在8年及以上,而他们的平均年龄才13.68岁,其生命历程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流动”中度过的。该指标对于曾有外出经历的留守学生来说是4.15年,60.66%的学生流动时间在5年及以下,结合前文分析可知他们在外流动时间不长但流动频率较高。留守学生的流动性与随迁学生相当,他们各具特点。

图1 学生曾经跟随父/母外出流动的地方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