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痴迷族谱研究33载 拟向市图书馆无偿捐赠七八十本族谱
孙建斌认真比较族谱内容
核心提示
他潜心研究孙氏族谱33年,编写了三本相关书籍;他十几年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超负荷工作四次住院;他无偿捐赠谱牒,收集的资料也都准备捐给泉州市图书馆。他就是72岁的退休老干部、永春人孙建斌。
□记者吴志明 文/图
寻根时了解族谱 沉浸研究30多年
孙建斌1942年在永春出生,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过。说起与族谱的结缘,他至今记忆犹新:“七八岁时,祖母说我们祖籍在惠安埔塘。”从那时候开始,这句话就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78年,孙建斌参加福建省科学大会,认识了惠安埔塘种花生状元孙诗山的夫人骆丽琼。孙建斌想起了祖母说的那句话。骆丽琼邀请他谒祖寻根。1979年,孙建斌到惠安埔塘谒祖、省亲,耳闻了“族谱”这个词。此后不久,南安英都孙姓宗亲拿着一本手抄本族谱到永春寻根,孙建斌便将族谱抄了下来。
在抄写族谱过程中,孙建斌发现里面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接触了七八十本孙氏族谱,沉浸于族谱的研究中,将各本族谱进行比较。其间,他还帮台湾台北永和秀朗庄德门居孙氏宗亲认祖归宗。
坚持不懈编族谱 十几年四次住院
孙建斌不仅研读族谱,还编撰族谱。去年8月份,由他一手编撰、校对、筹资、发行的《永春玉塘孙氏族谱》出版,加上之前的《桃源玉塘孙氏志》和他执行主编的《中华孙氏谱目》,至今他已经编写了三本书籍,《中华孙氏谱目》更是填补了孙氏全国谱目的空白。
《永春玉塘孙氏族谱》从最初的找资料到编写、校对、出版,先后历时十几年。说起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孙建斌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苦”。他告诉记者,这十几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六点多起床后就投入工作,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几乎都没有周末。正月初一大家都在玩,他也在埋头苦干。
2007年,孙建斌被检查出中风,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治疗。2008年和2009年,因为超负荷运转,孙建斌又先后三次住院。然而,疾病并没有吓退这位老人,《永春玉塘孙氏族谱》出版前,他校对了6遍,《中华孙氏谱目》更是校对了11遍。他说,编写族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出了差错一则对祖宗不敬,二则会误导子孙后代,因此一点都疏忽不得。
计划捐献所有族谱 准备再出版书籍
“族谱可以补正史不足,与方志、国史构成民族史,族谱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民俗学、人类学、地方学等。”孙建斌已多次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市图书馆、泉州市图书馆、泉州市档案馆等捐赠谱牒,并把族谱刻成光盘或者存进U盘、档案馆以及图书馆。对于家里的七八十本各种各样的族谱,他告诉记者,已经和泉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联系好,以后就捐给他们,自己什么也不留。
孙建斌称自己是“族谱义工”,他说,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宗亲称他是“只有耕耘,不问收获。”旅居印尼的90岁宗亲孙炳灿更是被孙建斌的精神所感动,主动出资支持族谱出版。
多年来,孙建斌从不过问家务事。说到妻子陈世华,他坦言有些愧疚,并称妻子是无名英雄,没有她幕后的默默支持,也许不会有这几本书的出版。下一步,他将对手头的各种族谱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并准备据此再出版一本书籍,书名暂定为《闽南孙氏族谱序》。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8-31福州七旬依伯痴迷研究坐便洁身器十多载
- 2013-08-26寂寞“弓人”:痴迷传统弓制作 完成一把需一年半
- 2013-06-30痴迷少林“十八木人阵”15年 老伯耗千斤铁研制
- 2013-06-30读书不到一年却能改编历朝剧本 阿婆痴迷布袋戏34年
- 2013-05-14老伯痴迷锁具收藏研究造锁史 17年解开一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