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
面对各地受助学生寄来的感谢信,赵从光说:“我只是干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俄语专业科班出身、深受苏联文化影响的赵从光将这段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视为人生信条。
赵从光的捐款来自退休工资和“捡破烂”换来的钱。家住一楼的他拥有一个约10平方米的小院。但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院子里并没有退休老人摆弄的花花草草,而是整齐堆放着他从四处捡来的“破铜烂铁”。
“纸箱可以卖4毛钱一公斤,塑料瓶5分钱一个,玻璃瓶1毛钱一个。”这些旁人眼中的垃圾,赵从光却当作宝贝来收拾:纸箱要先拆开、压平,再一一叠好;塑料瓶里的水要先倒干净,再捏瘪,盖上盖儿……
他指向墙角棱角锋利的废旧玻璃,“有一次我为了捡玻璃,把腿划伤了,缝了8针。”右边小腿上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我大儿子从梅州回来的时候,院子里都堆满了(废品),他叫我不要捡了。人家电瓶车开着过来收,拉了三趟。第一趟卖了67块钱,第二趟卖了48块钱,第三趟卖了52块钱”。对每一笔卖废品换来的钱,赵从光都如数家珍。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受助学生们的来信成为老人的珍藏。赵从光打开一封今年3月由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洛门小学一名小学生寄来的信,开头竟然是“敬爱的赵叔叔”。“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我也只是干了点力所能及的事。”老人做事低调,不愿多提自己的善举。
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赵从光过得并不轻松。他必须独自照料患有精神病、年过半百的小儿子。
中午12点半,老人拎着饭盒走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那他能打到10元一份的午餐。
南方日报记者跟随赵从光快步走过一幢墙皮泛黄的居民楼,途中遇见废旧纸片,他便停下来弯腰拾起。这是一个老华侨在新疆石河子的生活点滴,回首过往,他说自己“一点都不亏,好男儿志在四方。”
援疆粤侨小传
1931年,赵从光生于印尼万隆;4岁那年,他回到家乡广东梅县。在历经两次辍学后,赵从光勉强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后又在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1959年8月,他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毕业。毕业后,赵从光自愿来到新疆,在石河子市第十中学担任俄文和英文教师,直至1992年退休。
退休后,赵从光一直靠捡废品攒钱,参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1(家) 1助学”活动。自1990年至2013年7月,他累计捐款122次,总金额为47910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因为助人为乐多年,赵从光相继获得“感动兵团年度人物”、“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兵团道德模范”、“感动兵团十大人物”等荣誉。2013年“七一”前夕,82岁高龄的赵从光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永梅、张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