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埋”在地下,划算!平潭投50亿元建设“看不见”的民生工程——
道路不再反复“开膛破肚”
东南网10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王凤山)
在我们的城市生活印象中,道路反复被“开膛破肚”的事屡见不鲜,今天修水管,明天修电缆,隔段时间又要修煤气管道……这不仅妨碍交通,也影响了城市面貌。而今,这样的场景,在平潭新城区将一去不复返。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平潭在做好地上工程的同时,一步到位建好“看不见”的地下工程,计划在新城区投入50亿元,建设120公里城市地下共同管沟。
共同管沟,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地下管廊。形象地说,它犹如一个“大口袋”,将各种公用管线收入其中,同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通道。共同管沟内排水、消防、电气系统、监控设备、通风、照明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坛西大道,一段3.52公里长的共同管沟已基本完工。9月29日,走进地下共同管沟,记者看到,该段宽8.25米、高4米,综合舱内给水管、通信电缆、预留管分布两边,中间可供车辆行走;电力舱内则分布着110kV及220kV高压电缆、10kV中压电缆等管线。
“这是平潭最早动工建设的共同管沟。我们特意建了展示区,接待过许多客人,他们都惊叹于平潭这样大手笔的地下民生工程,认为把地下工程一步建设到位,将大大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指数。”中铁一局平潭综合实验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尚武孝说,在国内,建设共同管沟的城市并不多。
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刘栋刚介绍,平潭要建设成两岸共同家园,要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综合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步到位。“像坛西大道这样的大型共同管沟每公里造价7000多万元,虽然投入高,但综合社会成本很合算。根据测算,仅电力通道一项预计将节约土地近8000亩。”
前期投入虽大,但后期社会成本低,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实验区决策层决定把钱“埋”在地下,将“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一步建设到位。2010年底,实验区开始编制共同管沟的设计方案,根据城市功能需要,划分各种等级的管沟。2011年9月,第一条共同管沟坛西大道开建。目前,实验区已有坛西大道、福平大道等共同管沟正在建设,坛东大道、金井湾大道等电力管沟也在建设中。
共同管沟具有哪些优点?刘栋刚说,首先,城市架空管线进入共同管线,能使城区更加整齐和美观;其次,便于检修、扩容,避免道路二次开挖;第三,增强各种管线的维修保护能力,延长使用寿命;第四,有效利用道路下的空间,还提高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平潭电力成为第一个使用共同管沟的单位。今年7月底,平潭竹屿变电站投产,竹屿变电站220千伏高压电缆的进线,正是通过金井湾电力管沟的电力槽输送至竹屿变电站。
“如果没有电力管沟,我们就要架设高压线路铁塔,这要占用相当大的地面空间。电力管沟有利于电缆维护管理,提升电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竹屿变电站操作队队长柳华栋说。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