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被救者的这一声“谢谢”切莫三缄其口
http://wmf.fjsen.com  2013-09-28 17:14:12  来源:上海文明网
    

中秋夜,在海南陵水打工的“90后”陈进仁与其工友奋不顾身跳入大海施救一对落水男女,陈进仁不幸失踪。然而,获救者上岸后却表现冷漠,在未置一词的情况下便匆忙逃离。陈进仁的父亲说:只希望获救者能够站出来,对我的儿子说一句感谢。(9月23日《深圳晚报》)

下海救人,令人肃然起敬,而不幸失踪,更让人揪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获救者的冷漠态度。说一声“谢谢”真那么难吗?感慨于令人扼腕的“不谢”,我们真的该告诉“金口难开”的获救者:这一声“谢谢”不能不说。一声道谢,从功利的角度着其实并无实际的价值,然而这一声道谢确实又是无价的,不仅象征着对救人者的感谢和道义上的认同,更是对公序良俗的尊重。

危急关头,救人者挺身而出,壮举可歌可泣。救人者并不是为了奖励、感谢才奋不顾身,然而我们的社会,却应当建立“回报机制”,这不只是对见义勇为者个人的回报,更是对奉献精神的弘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为价值导向。但是这个“导向”又须和“价值”链接起来才会充分地体现“导向”,才能真正地产生“导向”。

“回报”有两个层次,作为政府,除了精神层面的张扬和激励,用行政力量在实际利益上向见义勇为者倾斜,也是不可或缺的举措。这不是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简单地移植到精神道德领域,而恰是我们社会崇尚奉献需要高扬的一面旗帜。另一个层次,作为见义勇为受益人,对救人者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也正是“回报”的内涵之一。这个“回报”,未必是物质酬谢,而可以是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让好人得好报,这是传统美德。见义勇为理应得到“谢谢”的回报。我们都盼望善事义举蔚然成风,如果说善事义举是正极,那么“谢谢”就是负极,两极对接才能让“电流”流动不息。

无须讳言,近年来见义勇为者听不到一声“谢谢”,见义勇为受益人在得到帮助后就冷漠离去的情形,已屡有所见。这种现象,伤害的不仅是见义勇为者个人,而更是伤害了道德生态环境。倘若义举遇到的是冷漠、回应善事的是麻木,那么在义举几乎等同于“犯傻”的暗示中,呼唤善事义举的声音又还有多少感召力呢?海南陵水的这对落水男女,因为救人者的见义勇为而获救了,然而他们沉没在冷漠中的心灵,需要他们自我拯救。(奚旭初)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