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漫谈为师之德:"学高"兼"身正"方为良师
http://wmf.fjsen.com  2013-09-28 17:11:48  来源:人民日报
    

立志于学、孜孜以求,做到学高;返身而诚、诲人不倦,实现身正,做到这两点,庶几可为良师

前段时间,关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公平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实际上是赓续传统文化、传承为师之德。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董仲舒也告诉汉武帝:“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历朝历代都尊师重教,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培养贤才,而贤才则是治国之本。在现代社会,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教育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文明的程度;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社会就不会走出野蛮状态。

提高教育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问,二是品行,或者说是智和德。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形容理想中的老师,学高则智,身正为德。实际上,德与智紧密相连,智本身就是德。智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的重要内涵是爱智求真、善于思辨,能明是非、定对错、辨美丑。如果没有智,就不知道如何爱学生,爱得不当,适足以害之;如果没有德,即便是学而不厌,也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因此,唯其学高,方能身正;唯其求真,方能向善。

师德之高,在于爱生,无论是学高还是身正,最终都要体现为对学生的爱。有教无类,不论家庭出身、贫富贵贱、智力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付出同样的爱。爱学生不是用一个模式教育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和个性进行传道授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爱学生,不能错爱,也不能溺爱,这需要为人师者细心体察、言传身教。

然而,近年来,关于师德的负面新闻却屡屡曝光。从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到幼儿园教师,都出现师德有亏的问题,或是学不高,抄袭论文、学问作假;或是身不正,不仅不爱学生,反而出现性侵学生、虐待学生等极端事件。尽管只是极少数,但是流弊所及,如何让学生尊师,焉能让社会重教?究其原因,在社会层面,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人微言轻,知识不如金钱受人尊重;在个人层面,一些老师缺少职业荣誉感,鬼迷心窍,其身不正,更不知师德为何物。

前不久,教育部宣布年内出台“师德红线”,考核不合格可一票否决,体现出政府扶起师德的决心。然而,一纸行政命令能否涵养师德,尚有待观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授谨守师德、洁身自好,总要从“学高”和“身正”亦即智和德两个方面努力。立志于学、孜孜以求,做到学高;返身而诚、诲人不倦,实现身正,做到这两点,庶几可为为人师表的良师。

当前,不时看到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为什么中国人花了钱,反而不能赢得尊重?所谓“礼仪之邦”,难道只能徒具“礼仪”虚名?这个时代,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中国人,正面临着“有了钱后如何有教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因为移风易俗莫善于教育。教育之中,唯学高身正的教师,才能把教养的种子埋在幼小的心灵里;唯高山仰止的师德,才能引导社会崇德尚义,如水之就下,翕然从之。

《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崛起的中国,需要教育的支撑;教育的未来,则需要更多教师,具有学高身正的品德,成为学问的表率、行动的楷模。

(周桂钿/国际儒学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