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启动以来,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的热潮,道德模范正成为时代的骄子和众人景仰的“明星”。
然而,笔者浏览各个网站,翻阅各种报刊杂志,收看收听各级电视广播,发现关于学习道德模范的报道、评论铺天盖地,而帮扶、礼遇、关爱道德模范的报道、评论比较少见。
道德模范奉献爱心、践行善举,不是为了索取报酬,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我们的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却有义务使他们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包括精神鼓励,还包括物质奖励。因为这样做,道德义举的吸引力就会更强,道德模范的感召力就会更大。
关爱道德模范,有利于激励道德模范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道德行为本身不能带来物质回报。相反,对道德的践行需要付出,有时甚至需要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道德模范在光环的背后,也有难言的苦衷。他们中的一些人,全身心地帮助别人,自己却身陷债务。常德市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陈建教,近些年救助贫困农民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尿毒症患者300多人,赴外地解救被骗农民工,耗费了大量资金,家中负债20多万元。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泉镇龙飞村村民刘正良放下红火的生意,变卖家产为村里开山修路,10公里盘山公路建成通车,自己却欠下巨额债务。道德模范奉献社会,社会也关心关爱他们,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大德”,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爱这些生活困难道德模范,让他们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温暖,能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再立新功。
关爱道德模范,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投身道德实践。我们很难想象,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帮助,诚实守信者频频吃亏,道德义举在现实中屡屡碰壁,“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道德行为还会有什么吸引力,道德模范还会有什么感召力。关爱道德模范、帮扶道德模范、礼遇道德模范,有利于彰显他们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鼓励更多的人投身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关爱道德模范,有利于打消行善者的顾虑。这些年,积德行善反被诬陷的事频频见诸报端。六年前的南京“彭宇案”,虽以老人撤诉告终,但扶起摔倒老人的“彭宇们”,却就此留下了一个难以抚平的伤口,不少人感叹“好事难做、好人难当”。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怪相,出现了“小悦悦”事件。面对围观者的冷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滑坡”来谴责,而反思社会道德被封锁的背后原因。关爱道德模范,有利于保障见义勇为者免于“被冤枉”的恐惧,尽情地释放道德力量。
可喜的是,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结束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就制定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并将帮扶礼遇道德模范纳入全国文明城市考评内容,各地以奖励、补贴等形式资助各级道德模范3.3万人次,帮扶资金1.19亿元,很好地体现了道德模范尊贵、道德模范光荣。
期待各地把关爱道德模范作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学习道德模范的同时,也要关怀道德模范;在宣传道德模范的同时,也要宣传关怀道德模范,让道德模范的正能量不断放大。 (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