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重庆一位“水表男孩”的成长经历:9岁男孩曹博宇双脚残疾,父亲弃家出走,家里只有盲人母亲和外婆相依为命。9年来,曹博宇一家常在门口的水表上收到各种生活用品,婴儿时多是奶粉、婴儿衣,幼儿园时是小书包、文具,小学时是作业本……曹博宇的外婆说,外孙就是靠着水表上的爱心,一天天长大的。而当他们追问是谁在做好事时,邻居们要么装不知,要么笑而不答。
这个故事有两个地方特别令人感动:一是这些邻居的爱心能够持续9年而不中断;二是他们之间有着如此默契,共同扶持一个困难家庭,使曹博宇实际上成长于街坊邻居这个大家庭中。这种“水表上的爱心”,如一道光亮,给人以信心和温暖:邻里的温情,不能被厚厚的防盗门所阻隔。
无私地、恭敬地为他人呈献自己的力所能及,让别人在这种爱心的帮助中享受着幸福和快乐,自己也同时享受着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叫奉献。奉献的形式有很多,奉献的人也有很多。很多的奉献形式和很多奉献的人,共同演绎着社会的和谐和时代精神。
“天天打照面却互不相识”,这种司空见惯的情景,有时的确会让我们产生错觉: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本该如此。无需讳言,在当代陌生人社会中,邻里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不少时候就是两扇厚厚的防盗门。实际上,消除这种距离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而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感,才有助于增进个人和群体的幸福。就像“水表男孩”的故事中,少数人“做好事不留名”,随之自然而然地扩大为整个社区的默契。这份爱心不仅帮助了一个困难家庭,影响着一个9岁男孩的人生,也温暖和影响着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爱心往往会在传递中放大,就像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子,很快就会漾起一个个同心圆,把我们每个人簇拥在爱心的圆圈里。
这种小水表上的爱心让笔者感动着,我感动着这些平凡的人和他们平凡故事中的伟大。曾经看到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30多年里无微不至地照顾4个瘫痪和2个重病的亲人,她用默默无闻和持之以恒的奉献,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