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精神文明建设,最爱提到的便是“善”,可是什么才是“大善”,怎样表达“善行”,如何积“小善“而成“大德”却又是人们无法清晰揣度的精神层面了。伴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的完善,而这循序渐进的扩充让“善行”变成了“道德”的标杆。
曾经有人认为模范作用是社会范畴对个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一种高深的精神力量,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可是殊不知道德没有底线,社会将会紊乱,甚至可能让“善良”迷失在追名逐利的深渊。说到底,“善良”原本就是一种内心的眷念,“善行”理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优良习惯,倘若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模糊逐渐泛滥之后让“善良”成为了触摸不到的精神内涵,那么芸芸众生要拿什么来拯救“善良”迷失后的“道德沦陷”?
优秀可以是一种习惯,任由人们探索和决断,可是善良却必须是一种“遗传”,一旦在人们心底扎根,就要一代一代的往下辈传,形成一种大爱的无边。说到底“善”不是惊天动地的付出,不是偶然的风尚,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活跃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一线,以其独特的感染力让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盈,更加满足。然而当人们开始在社会的偶然冷漠中徘徊不前,甚至不愿意正视道德沦陷后的沮丧时,那些心中凝聚的正能量和向善之心正在接受考验,甚至面临崩溃和消散。
人其实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只是有些人善于反思所以读懂了自己的心,而有些人在忙碌中让心沉淀的太久,所以听不见心底的呼唤。可是无论如何当精神生活的枯竭一步步侵蚀着人们原本善良的心时,谁能忽略了这善恶之间的踱步与徘徊呢?
也许有些人觉得善行善举成全的是社会高层人员的生活,有可能只是名人王孙闲暇时候可以用金钱填补的一种精神空虚和落寞,可是当身边人,身边事儿实实在在的映入眼帘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的时候,谁能说这善行善举背后只是物质的过度富裕和精神的迷茫空虚呢?其实只要心中有善,处处都能绽放出文明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