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更能化解矛盾
偏心、伤人自尊、只会找家长、瞧不起人……这些积压在学生心底的怨气,往往因老师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或下意识的一次批评引发冲突。这时,学生无法克制自身的情绪,或许更需要老师的巧妙应对。
厦门理工学院大二生小陈说,初中时她对老师没什么好感,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上初一时,小陈上课讲话,老师点了她的名,问她上课有什么好讲的,她没回答。老师不耐烦了,“老师点名要起立,这还需要我说吗?太没家教了。”听到这句话,小陈立马火冒三丈:“你可以说我,干吗说我爸,你有家教吗?”眼看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没想到老师顿了一会儿,竟心平气和:“你的确是个孝顺的女儿,这一点我得向你学习,我爸那我很久没回去了。”就这样,话题被转开。
课后,老师找小陈道歉,小陈又跟老师道了歉,师生二人从此无话不谈,小陈说,“这叫以德服人,所以我后来愿意听老师的课,愿意认真学习。”
观点
当众处理不如私下谈话
厦门九中专职心理教师蔡欣欣认为,师生关系是人际交往中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却也是被社会责任和道德高度约束的一种关系。
教师职业最大的乐趣和挑战在于学生反应的不可预估。在教师看似大问题的“问题”出现之初,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所谓“盛怒之下多莽夫”,即时处理的效果未必优于暂时的冷处理,当众处理的局面也必然不如私下一对一谈话来得易掌控。
教师应尊重学生为独立成长的个体,如同父母不把孩子当他们的私有财产一般。强调教育的“塑造”作用,但标准不是单一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求教育过程多快好省,而是能在心中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不满足于传授课本知识,更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校人际状况和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以求教育方式得当、得力。
放低身段的亲民型教师,教学方法新颖、效果了得的教师以及言语幽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的教师的确较受学生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求新求变,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多融入技巧、增添趣味性。
时代的快速变迁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职责标准,这个时代也给予了学生、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共同成长体验课。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