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将至。而在我市,除了举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亮,还有独特的“送秋”、“做秋”的传统民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林成彬说,众所周知的中秋节是“团圆节”,莆田的中秋节还是“孝敬节”,在今天,我市特有的中秋民俗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据林成彬介绍,对于莆田嫁出去的女儿来说,中秋节是一年中孝敬父母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前,女儿要备办很多礼物给娘家父母“送秋”,体现“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送秋”的礼物也很特别,有月饼、香芋、板栗、兴化米粉和猪蹄,还有给父母衣服、鞋子、袜子、围巾等过冬用衣物。这一美好习俗的初衷是要打破一种残酷的陋习。
原来在宋代,莆田沿海一带重男轻女,许多人家将刚出生的女儿溺死。这种残忍的行为引起当时在莆田任职的崔知府的关注,他决心要改变这种做法。于是,他动员群众说,中秋节凡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备办各种礼物回娘家孝敬父母。除了中秋食物,还要准备衣物。这是因为入秋后就要过冬,女儿备齐从鞋子到帽子全套冬季衣物,以表达对父母的细心关爱。崔知府用心良苦,他希望通过这种举动来向群众表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会孝敬父母。后来,这种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莆田中秋独有民俗。
莆田还有一项特别的中秋民俗是“做秋”。按莆田传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办宴席,俗称“做秋”。宴席上炒兴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缺少的菜肴,俗称“芋群米粉炒”。这道菜是祝父亲和老人能长寿,胡须白得像米粉一样。吃香芋也颇有含义,莆仙话“芋”与“熬”谐音,中秋节上的这道煨芋头,表示“熬一熬就一年”,是说凡事都要迁就,家庭才能和谐。
林成彬说,随着时代的变迁,“送秋”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备办的东西少了,更多是直接送钱,但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孝顺的本意,同样体现孝敬老人和家庭和睦。(湄洲日报 黄凌燕)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