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不要让“人情消费”肆意蔓延
http://wmf.fjsen.com  2013-08-12 16:05:22  来源:贵州文明网
    

人情:人者,人人,人与人,情者,人与人之间联系中的本能感觉,人与情的结合,就叫人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哪怕是混个脸熟在有求于人时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金钱来维持自己浩大的面子工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消费透支自己的腰包,成为一种负担的现实却让人们颇感苦恼。有调查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9%,农村家庭更高,达11.4%;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自己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本来正常的人情来往成了一件烦心事,让人脸上笑、心里苦。一张张请柬被戏称为“红色罚款单”,无可奈何的滋味尽在其中。

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国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适度的“人情消费”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促进交往,值得警惕的是,“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在部分农村,孕妇生产、建房、修房、工作转正、搬家,甚至已母猪生仔,只要沾喜沾丧都要大摆宴席,名目越来越多,礼金数额越来越重,一些人甚至将办喜事变成捞钱搞关系的机会,违背亲情、友谊的同时,助长了铺张、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

我们提倡,要摆脱传统的人情消费文化,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消费文明。要形成新消费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勤俭节约新风气。根据党中央八项规定和一系列反对铺张浪费文件精神,要严以律己,合理安排、支出人情消费,不仅倡导文明,而且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完善相关机制。政风影响民风,加大“三公消费”监管力度,只有让公权在制度的阳光下运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那才能遏制“人情消费”下的腐败之风,使礼尚往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于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更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绝唱。在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传统熟人社会体现中国温情的交往方式,又形成符合道德、法律的新型消费文化,这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郑飞)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