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保卫古村落需更多“文化斗士”
http://wmf.fjsen.com  2013-07-31 17:18: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7月8日《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葛村——这个位于江苏的小村落,只因其悠久历史,一度被认为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而在不到2年前,葛村就差一点被拆迁。当拆迁横幅再度拉起时,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由70岁的解五生担任会长,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大多在60岁以上,都是跟村子有很深感情的老村民。

这个民间的文物保护委员会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挂上了“葛村文物保护委员会”的标志。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留住古老葛村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和魂”。

这些年,在轰轰烈烈的古村落保护宣传中,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文化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下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物质效应、高楼大厦,但更需要温文尔雅、源远流长的文化呼吸和精神幸福,需要灿烂的民俗风情。而这些,只能靠文化来反哺。

所以,在“葛村保卫战”中,面对“专家强调的67处左右值得保护的古建筑,在新规划中只剩下了9处”的所谓发展规划,这些老人们,还是不够放心,自觉承担起了文化保护的责任,他们想给后代子孙留下丰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他们需要钱,但更要这种悠然的生活味道;需要现代化发展,更需诗意、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调。让文化过滤掉内在的私欲、贪婪、疯狂、浮躁等诸多不良情绪,让人的价值和权益得到了最大化尊重。这种文化担当、文化保护责任,才是对古村落文化最好的敬畏,也才是对绿色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准确的理解:敬畏文化、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多样化和自然文化生态。

如果说,面对推土机对文化的强势蹂躏,过去,更多的社会公众多是“生闷气”,进行“沉默的反抗”,今天,社会公众的“文化愤怒”终于爆发和释放出来了,他们高扬起文化旗帜,成为文化保护的忠实力量、草根力量,就像这群老人们的积极担当,因为他们阅历丰富、德高望重、影响力大,对于那些肆意毁坏行为,更能产生一种威慑。如果更多人,更多公共组织,更多公共力量,都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这对于文化发展、古村落保护,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公民力量、公共意志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万里长城低,“万里长城是一条线,古村落遍布中国”。因此,文化保护和担当,不仅是在保护本土文化,也是对民族文化、祖国文化的一种忠实守护和保卫。可以说,保护葛村的那些老人们是坚定、坚强的“文化斗士”!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村的根脉,摧枯拉朽式的拆除是在斩断农村社会的文脉。在江苏,葛村这样的古村已是凤毛麟角,我们的现代化太应该留下这样一部记载乡土中国的厚重书本!”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文化斗士”,借助更多公共力量、民众力量,让古村落和文化多样化得到保留,给现代生活留下更多发展的幸福。(耿银平)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