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修复文物更要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http://wmf.fjsen.com  2013-07-31 17:18: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26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会人才修复文物,也是在用人机制方面的全新探索。据悉,宫灯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国家级传承人参与该项目。(6月27日《人民日报》)

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文物集大成瑰丽宝库,集中浓缩了华夏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中华博大恢宏文化史的生动物证,附着于这些文物之上璀璨夺目的文化意义与穿越时空的历史研究价值自是无可替代。“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着实让人担忧,假如任由文物损坏直至消逝,历史文化必将淹没于无形。正是基于此,故宫博物院首次引进社会人才修复文物,让一批非遗技艺传承人加盟,令人眼前一亮,对故宫文物保护充满信心、热切期待。

尽管这些非遗技艺传承人堪称国宝级专业人才,在文物修复方面承接了祖传技艺,在各自领域积累了独领风骚的实战经验,然而在对损坏文物进行修复前,故宫不仅让他们接受为期一周的“上岗培训”,而且还根据文物等级分批次开展修复。这体现对修复工作的慎重态度,以及对文物的敬畏心理,值得肯定。一方面,故宫文物价值连城,多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根本无法复制(即便可以复制,价值自是天壤之别),修复必须以科学严谨方法达到复原保护目的;另一方面,这些非遗技艺传承人,作为社会人才或者“民间艺人”,虽然具备文物修复技艺与经验,并且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但是面对故宫文物损坏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经验与水准恐怕难以攻克全部难题。这既需要社会人才逐渐熟悉故宫文物及文物储藏环境的现状,更需要他们与故宫专家们之间达成沟通、交流乃至“磨合”。“磨合”的目标是,故宫专家与“民间艺人”携手同心,如期修复遭损坏文物,实现对故宫文物的有效保护。

修复文物是功德无量的千秋盛事,社会人才的光荣劳动理应得到相应报酬。一则改善生活待遇,使其“食饱力足、才美外见”;二则体现政府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尊重。

故宫文物修复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要有持续人才支撑。修复已经损坏的文物是当务之急,让当代国宝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后继有人亦非常迫切。“掌握修复技艺的老艺人许多年事已高,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这是一个不妙的信号,提醒国家不仅要抓好当下的文物保护,更要着手实施文物修复人才保护战略。可考虑将已经取得技艺资质认证的现有非遗技艺传承人,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范畴,按月发放特殊津贴,解其后顾之忧。从国家层面定向培养各类非遗技艺人才———政府提供场所设施,非遗技艺传承人与相关专家、教授联手合作,从有关院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遴选具有较高资质潜力的学子,集中起来开展专门培训授课,定向培养各类文物修复专业人才队伍,使文物修复后继有人。还应总结当下文物修复遇到新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不断积累文物修复新经验,形成文献,及时对高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教材进行修编,这既是文物修复工作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也为后来者参与文物修复提供新镜鉴。(涂启智)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