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不迷信网络 也别抹黑微博
http://wmf.fjsen.com  2013-07-31 17:00:10  来源:6月26日人民网
    

6月25日,京城某报以“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为题,报道了社科院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但事实上,蓝皮书原文说的是“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并非热点事件的1/3是谣言。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昨天通过官方微博纠正了引起歧义的说法,并举例道:禽流感事件中有谣言出现,但能说禽流感事件是谣言吗?(6月26日人民网)

对于该报的报道为何会出现偏差,究竟是记者理解有误还是刻意为之,我们不便妄加猜测。但毋庸讳言,在当前的舆论场中,确实存在一股抹黑微博、对网络信息“污名化”的情绪。这或许也是一些人看到“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就理所当然地理解为“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的意识前提。

毋庸讳言,相比有专业“把关人”的传统媒体,网络、微博因其低门槛、易操作等特性,的确存在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的问题。加之相关法规制度的陈旧滞后,更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及微博信息的混乱情状。一些微博博主为了出名,甚至刻意制造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甚至谣言,这就给一些人指摘微博是“谣言温床”提供了口实。

但客观地讲,尽管微薄上流言蜚语纷繁杂陈,但“辟谣”的力量同样不小。一大批媒体从业者、知识分子以及公众人员,从各自不同的专业出发,第一时间对那些流传甚广的消息加以甄别、辟谣,从而极大地净化了微博的舆论环境。这方面,最知名的莫过于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从时间上讲,微博上的谣言快则几分钟,慢则几天就会被澄清;从结果来看,网络、微博对于谣言及不实消息的纠偏能力其实是最强的。

反倒是一些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甚至传统媒体,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时会刻意地发布、传播一些虚假消息。若是被公众揭穿了,不是沉默以对就是死不认错。拿此事来说吧,这家京城报纸以谣言的方式传播对谣言的研究,真是讽刺,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是不负责任的。更令人气愤的是,待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来辟谣,该媒体却装起了聋子,甚至那条“谣言”微博都懒得删掉,至今还挂在其官微上,一派“只负责传播,不负责真假”的傲慢模样。

所以说,迷信网络固然不可取,但也别刻意去抹黑微博。毕竟,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网络、微博的出现、勃兴,极大地拓展了公众的信息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尽管它还存在种种的不足,但“污名化”的做法既无助于论证某些组织、个人就有公信力,相反还可能引起民众的舆情反弹,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又是何必呢?(王垚烽)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