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杭州74岁董大伯扫完马路下班后倒地猝死。医生说,尚不清楚是否因高温导致。老人为贴补家用,在一家清洁服务公司做保洁,昨天下午3点出门扫马路,4点半收工回家。杭州昨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4时,40.2℃。(7月25日《钱江晚报》)
上个月,长沙环卫工扫街时中暑身亡,因为没有编制得不到工伤赔偿,眼下,74岁董大伯的离去,着实又让人黯然神伤,尽管还不能确认具体死因,但高温来袭,还有很多象董大伯这样的人们,顶着烈日为生活奔波,让人担心。
不得不说,高温酷暑,往往是这些低收入群体受伤最深。74岁的董大伯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但儿子做保安,儿媳送牛奶,一家生活还要靠他扫马路补贴家用。环顾四周,很多城市大量使用着“老龄化”的环卫工,因为年龄大、流动性大,他们普遍没有办社保,更心酸的是,比起劳动合同里要求的“五险一金”,这些低收入群体因为生活压力,甚至觉得多发工资更实惠。如此一来,每每遭遇变故,缺乏保障的他们的处境只能是雪上加霜。
近日,新华社刊文追问我国的沉睡规定,其中防暑降温费,就“模糊执行”了53年。虽然去年我国修订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然而,这些低收入群体依然是保护环节里最薄弱的一环。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有限,因而高温应急预案工作往往是顶着一些“通知”的帽子发出来,相关保护措施,缺乏稳定性和强制性。
现实中,即便相关部门发放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要求停工,但很多时候,因为缺少处罚,用人单位并没有执行。而这些底层劳动者往往是最没有选择权的一群,且不说有可能面对单位内部劳动纪律被罚款,他们大多是计时工资,高温天,如果他们长时间停工,本就微薄的收入将入不敷出。
面对他们的生存处境,我们不能总在一起悲剧后,才投向些许目光,社会理应用更合理的劳动保护、相应的社会保障,改善他们的整体境遇,而不是让一些纸上通知、规定睡大觉,假装没有看见。
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更应关注关心酷暑高温下劳动者,切实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办法,让高温下的劳动者有人身安全保障,不要再发生劳动者中暑或中暑人身亡的事件。(郭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