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家长送孩子去美欧发达国家参加夏令营已成为一种时髦,以至于海外夏令营的招生异常火爆。上海机场边检站的数据显示,仅7月1日至7月7日,从浦东机场出境的中小学生就多达1.8万余人。
但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把孩子送回中国参加夏令营或类似的培训班。笔者结识的一些旅美中年华人,每年都会把孩子送到国内参加夏令营,有的是参加专学中文的夏令营,还有的是参加专学武术和国际象棋的封闭式培训班。这种中小学生大规模双向流动的景象,恐怕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
夏令营19世纪中起源于美国。在英语中,Summer Camp这个词包含有“露营”的意思,主要是指通过登山、划船等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对大自然有亲近感,适应集体活动,保持健康的身心。
如今,夏令营已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更多的项目被加入其中。比如,学习语言、学习歌舞表演、进行体育培训,以及不同国度的孩子们进行生活交流等等。但这些活动的主旨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还是为了使孩子能增加书本之外的知识和体验。
在接受良好教育的难度普遍下降的今天,一个优秀的、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更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后者可能是学校的教育不能或难以完全提供的。如果孩子们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学校大门之外,甚至国门之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所体验,必然会有助于孩子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夏令营文化之所以能延伸、发展到今天的原因所在。
华人对教育的重视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一旦某种教育项目与中国人沾边,必然也会引来巨大投入。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加,会有更多家长送孩子去海外的夏令营,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小。夏令营招生的商业化味道也因此越来越浓重。
商业化本身无可厚非。它可以为家长提供多样选择。但商业化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当夏令营招生成为一个产业,防止恶性竞争特别是漫天要价就成为必要。
更重要的是对夏令营文化主旨的理解。华人教育中长期存在着一个偏差:更注重知识教育和考试能力的培养,而对社会生存、环境适应,以及集体相处能力的考量要少一些。目前国内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类似机会也相对欠缺。因此,怎样借助于海外夏令营这种将娱乐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打开眼界,丰富阅历,汲取多元文化的滋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是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的。(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