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捞一个素不相识的溺亡小伙,刘有仁早上5点就起床了,花了3个小时,他找到了溺亡者尸体。多年在灞河义务打捞溺水者,有人夸赞,也有人冷嘲热讽;在民警看来,刘有仁是个热心人;在那些溺亡者的家属眼里,也许只有他,才会不计报酬地让他们和不幸遇难的亲人见最后一面。(7月14日《华商报》)
八年,时间虽不长,但对一位将要年过半百的人来说,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八年间,刘有仁在灞河义务打捞出20多具溺亡者的尸体,总共收取了200元辛苦费。这与社会上一些专业打捞队动辄几千元的“出场费”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而这区区200元,还是相关部门因刘有仁打捞出一位救人英雄的遗体而特别奖励的。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刘有仁有些傻,让人看不懂,不在家哄孙子玩乐,却将精力放在义务“打捞”溺亡者尸体上。但刘有仁正是凭借这样一份执着,成就了不平凡的义举。对很多人来说,颇为忌讳打捞尸体,也少有人愿意义务打捞,但刘有仁正是凭借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选择了坚持。如今,他的这份坚持终于有了回报,那就是老百姓的赞赏与期待。当然,笔者不希望这份期待发生,因为一旦有溺亡者家属期待的目光,就意味着一条生命走向终点。
诚然,一路走来,有不解,也有冷嘲热讽,但刘有仁用一点一滴的付出,谱写了大爱的篇章。试问,天底下有几人能像刘有仁一样,不为利所困,义务做奉献?天价打捞费,高得离谱,为何还有人甘愿被人宰?不正是因为现在社会义务奉献者太少的缘故。而这,已成为许多溺亡者家属心中的无奈,总得见亲人最后一面,让逝者一路走好吧?不少专业打捞队将人间悲情抛之脑后,面对溺亡者家属的苦苦哀求,仍漫天要价,冷脸相对,一副丑恶嘴脸跃然于纸上,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的病态之状。
义务打捞也好,天价打捞也罢,现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间的美好与丑陋。所幸,在真情义举越来越难得的今天,国人还能看到一种无私的奉献。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义务“打捞”就像一把手术刀,揭开了某些人身上的病态之处。也许河中的溺亡者不难打捞,但专业打捞人员身上那颗唯利是图的心能否轻易打捞回,从目前看,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付出就有回报,笔者也不愿看到专业打捞队义务“打捞”,没有收入,但漫天要价也不应成为一种常态。善待别人,敬畏生命,方为上策。(特约评论员 吴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