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立法:让咱“常回家看看”
http://wmf.fjsen.com  2013-07-31 15:58:25  来源:河南日报
    

让老人“老有乐养”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人并非不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而是有着种种现实的苦衷和无奈。“每每想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训,我都想哭,但生活的压力让‘常回家看看’成了奢望,实在是力有不逮。”2005年大学毕业后即远赴广西北海工作的殷女士老家在驻马店,因为离家遥远,母亲病逝她没能看上最后一眼,“想起母亲,我就会自责。因为工作忙和收入有限,工作以来我就没怎么回过老家。”

距离、收入是很多人无法“常回家看看”的现实障碍,此外,也有人认为国家有关探亲、休假方面的制度难以落实也是障碍之一。“我们是私企,哪里享受过什么探亲和休假,再说请假会扣钱,请假多了,老板可能就会让我卷铺盖走人。”公司职员小吴无奈地说。

有人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这是一种借口:“想回家没有那么难,其实全年的公休假期并不少,关键是很多人的假期是出外旅游,而不是回家看望老人。”在郑州工作的周先生几乎每周都会回老家,“回家也没啥事,看看父母,心里踏实,他们也高兴”。

对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力不从心,老人们表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宽容,隐忍着与子女共享天伦的渴望。“每次回老家,父亲都责怪我回来干啥,净耽误工作,有这工夫不如好好休息。去年有一次我出差顺道回家,父亲兴奋地跟我聊家长里短,直到困得不行才睡。第二天我起早赶往外地,父亲站在院子门口目送着我开车远去。从后视镜里看到父亲微驼的身影,我泪如雨下。”谈起在老家信阳生活的父亲,在郑州工作的张先生仍然语带哽咽。

采访中,很多老人表示:“人老了,当然想时常看到孩子,但现在孩子压力也大,生活和事业都处于爬坡期,能不回来就不回来,孩子过得好比啥都强。”当被问及“子女不常回来看望,会不会告他们?”时,老人们都笑说:“那咋会?怎么也不会告孩子啊,孩子在外面生活也不容易。”

“生则养”是一种基本伦理,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关乎人性而非法律。“我每天都会给父母打电话,隔半月就会回去看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其乐融融。”在郑州工作的王女士老家在南阳,谈起年迈的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去年我妈体检发现血糖有点高,我才感觉到她老了,以前我都没大没小地叫她‘张姐儿’。我妈老了,我有点不适应,她一直是那么好强的人。她总爱说‘你在我眼里永远都是个孩子’,我太享受这种感觉了。我现在会故意和我妈吵吵架、拌拌嘴,让她感觉到她还不老,我还没长大。”

“社会不能对老年人形成‘刻板印象’,消极地认为他们是弱者或被动者。面对子女不能时常看望自己的现实,老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学会充实自己,乐享晚年。”有社会学者指出。

“我每天早晚坚持带一群老姐妹在小区广场上练太极剑,其他时间买菜做饭,闷了就和老伴开着老年代步车去黄河边转转,日子过得很充实。”郑州一小区的谷阿姨身着一袭白衣,充满活力。她的儿女都在外省上班,只有春节全家才会聚在一起。“我天天领着一帮人舞扇弄剑,都成俺小区的风景了。”谷阿姨对晚年生活很满意。

有专家指出:“当前对老人‘精神赡养’存在不足,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单靠家庭成员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所作为承担起职责,社会各方也要积极参与,让老人们‘老有乐养’。”(闫伊默)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