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都会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借此告诫:不要撒谎,否则后果严重。但是,“狼”到底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最近武汉发生的一件事,深刻演绎了“狼”的可怕。
事情是这样的:武汉一青年溺水失踪,同学打电话与他的亲人联系,一连打了56个,“对方就是不信”。56个电话都难以取信于溺水者家属,这是怎样坚固的防范之心啊?这件事告诉我们,“狼”带来的最可怕后果,不仅是欺骗本身,而是因为欺骗产生的信任缺失。
人言谓之信,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要算话,做人要言而有信。但是,近两年耳中所充斥的,往往是“不信”、“无信”的报道。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经历。比如,接到电话,对方让你猜猜他是谁,于是你一猜一个准,接下来便是套近乎,说是他或他的亲人出事了,需要点钱救助。如果你信了,给他汇款了,结局通常就是电话诈骗又添一新例。为了防止大家受骗,警方特地集中案例、编了手册,分发给社区居民,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宣传。于是乎,整个社会防范之心空前加强。但是这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构筑防范篱笆的同时,也树起了心理壁垒,使原本脆弱的人际信任岌岌可危。上述武汉事例就是一个鲜活明证。
信任是个易损品,一次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使其破碎。一旦破碎,再要复原,十分困难。信任不断缺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侵蚀着社会的诚信之基。
我们可以为信任缺失找到很多原因。比如,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的必然阵痛;再比如,个人信息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等等。千百年来,虚假和谎言从未间断。时至今日,借助网络等技术工具,诈骗手段也花样百出、登峰造极,不由得人不防。但是,信任缺失不能连带着信心也缺失,重建信任的努力不该放弃,因为诚信是社会的底线。作家冯骥才曾打过一个比方,说 “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对诚信的坚守,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按照“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一个情境定义为真实的,并按这一情境界定去行动,那么其结果就将是真实的。因此,重建信任需要从我们每个人选择信任做起。
如果陌生人对你微笑打招呼,你会如何应对?在就此进行的一次街头采访中,10位受访者中有6位表示,会对对方持有防备心理。由此可见,信任缺失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但是,另一个方面,信任也无处不在。最典型的就是马云所说的“2400多万次信任”。在20年甚至10年以前很难想象,在没有收到钱的情况下,有人会把东西交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快递人员手上,再由他送到另一个不相识的人手上。这样的事情现在每天发生2400多万次。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有着相应的制度保障。但在最初的时候,大家彼此交付的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如果你选择不相信,这笔生意就没法进行了。
所以,重建信任关键在两个地方。一个在社会中,一个在每个人心里。社会要树立规范、惩恶扬善,对于虚假欺骗之事,决不能手软。而我们每个人在具备基本辨别能力的前提下,还是要尽可能选择相信,不能让心随着不信任一起沉沦。对于陌生人的微笑,不必太过防备,回笑一下又有何妨?选择相信,既为了守住社会底线,也是成全自己。(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