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八年抗战 爱国主义支撑民族复兴
http://wmf.fjsen.com  2013-07-31 15:36:26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76年过去了,历史其实一直都醒着。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以失踪一名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在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后,日军悍然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卢沟桥畔响起的日本侵略者的枪声,就这样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血性与觉醒,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亦由此拉开序幕。

仇恨不曾生长,记忆无法泯灭。“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灌卢沟。”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这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这一场国耻迅速集结并动员了全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积极回应。“民族意识胜过一切”,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火种,也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积贫积弱的民资,开始在民族灾难与国家兴亡的关口学会以血还血地捍卫生命和民族尊严,并由此萌芽出自强之梦的种子。

76年过去了,今天对“七七事变”的纪念,并不是指向抗日战争的第一声枪响,而是不忘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那些“七七事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固然被我们敬仰,整个八年中死难的勇士和平民,同样为我们所怀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七七事变”纪念日,就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一样,在一种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感中,蕴蓄前行的力量。正如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勿忘国耻,因为“知耻近乎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说,耻辱是从我们感觉羞耻的行为中产生的一种痛苦。痛苦催人奋进,痛苦叫人珍惜快乐。“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记住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历史,耻感才会令人警醒。

勿忘国耻,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2009年以来,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在经济总量的发展之路上高歌猛进。但我们仍要看到,总量与人均、全貌与结构之间的失衡。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依然高达40%以上,转型期的中国仍面临这样那样的症结,“四重风险”已成为顶层设计的共识……国耻,如一条鞭子,促人砥砺前行。

勿忘国耻,因为国家安全仍无法高枕无忧。即便抛开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安倍政府更在钓鱼岛等问题上频频挑衅的现实不说,只从中日之间面向未来、面向和平的关系来看——正如论者所言,“失去了1937年7月7日的怀念,失去了1931年9月18日的愤怒,中日关系也是不完整的”。今天,超越现实政治语境之上的公众怀念,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公民历史观和发展观教育。

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数千年前,中国就洋溢着“协和万邦”、“和为贵”的和平思想。今天,我们珍视一段带有耻感的历史,并不是要激活历史上某一段情绪或情感,而是为越来越近的“中国梦”寻找一个稳妥的唯物史观的支点:祭奠我们的过去,望向更踏实的明天。(邓海建)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