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守护圆明园的不应只是“道德”
http://wmf.fjsen.com  2013-07-30 15:21:57  来源:光明网
    

圆明园近日曝出多件文物被人损害,包括规月桥的乾隆御笔和文源阁冰裂纹地砖被“蹂躏”。规月桥上乾隆御笔被人泼墨,并有游客已刻上“到此一游”的大字。圆明园管理处称将加强巡视,并做相应保护。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只是,面对历史文化遗存,我们热衷于抢救,却未必有心于保护。前几天,公众欢欣鼓舞于一件事:在海外漂泊了153年的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终于回家,被安放在国家博物馆。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时,起拍价已飙升至800万和1000万欧元。但即便这样,还是挡不住“爱国”的声音。

是的,为了这份敬畏国宝之心,好像我们可以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但,眼下规月桥的乾隆御笔和文源阁冰裂纹地砖的待遇,却生生告诉我们,这种“热爱”,是分裂而可疑的——莫非文物也跟“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一样、也非要沦落天涯高价待估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与爱护?

这是令人纠结的一件事:理论上讲,如文源阁的冰裂纹地砖等文物出土后若长期暴露在外面未经进一步保护,由于温差等问题,是会受到损害的;私自拓片属于游客的素质问题,而如果及时清理,墨迹也是可以除掉的……遗憾的是,这些文物就如此风餐露宿、自生自灭着。看起来,这是游客素质问题,或者说是个道德问题。不久前,埃及文物上的“到此一游”让人脸红,但国内风景名胜上的这些“题字”,看着多了,只能说脸红就成为“习惯”了。

圆明园文物遭损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吗?这个问题指向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在文物保护上,常常是将法律问题道德化。有些涂鸦刻字,属于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有些“到此一游”或所作所为,恐怕就要归属于侵权破坏的范畴。如果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显然就不是轻飘飘的“道歉”能了事。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囿于公德而很少诉诸法律,将类似违法行为统统归咎于“不文明行为”,幻想通过道德说教、批评教育来解决一切问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将文物丢而弃之、不管不问,这算不算失职渎职?今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随后,他将此事发到微博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得剁你的手”。这话引得一片声援,但冷静地想想,大铜缸有人或技术保护吗?胡乱损坏能被追责吗?……专家建议,倘若还未制定好下一步整治计划,还可以考虑将出土的地砖重新回埋。这话翻译得更直白一点,无非是说——要没有保护的本事,不如把文物回埋到地下去算了。

好在新的《旅游法》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其中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财政养活的职能部门当是第一责任人。(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