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农药姜”、“镉大米”,每隔一段,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就会曝出新问题。问题那么多,似乎有点令人沮丧,但有问题,发现肯定比不发现好,公开肯定比不公开好。西方国家的食品药品行业同样经历过“由乱到治”的过程,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快一些、更快一些?
说到安不安全,最先提到的往往是标准。我国现行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有漏洞,这是事实。但更多时候,符不符合标准不是复杂的科学问题,而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是非问题。说白点,皮革下脚料兑生石灰的工业明胶能做成胶囊给人吃吗?标着“剧毒”、“严禁用于蔬菜瓜果”大字的神农丹能往生姜地里撒吗?即使这些产品在分析检测中达到某条标准,它们依然是不安全、不合格的。对那些每每拿标准说事儿狡辩的生产者,对那些每每以达标为名塞责的监管者,我们必须予以坚决驳斥。
既然常常不安全,那么治乱当用重典。无论“以地沟油加工食用油最高可判死刑”的司法解释,还是官员就“让那些谋财害命者倾家荡产、人头落地“的最新表态,都透露出重拳惩恶的决心。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喊话亦不足以震慑犯罪,如果监管缺位、执法不严,“应罪尽罪”无从谈起,“罪一儆百”就会大打折扣。惩罚的严厉性,必须建立在惩罚的必然性上头,只有狠抓监管,让犯罪分子“倾家荡产、人头落地”的同时,更让监管渎职者“纱帽落地、锒铛入狱”,方能捍卫法律威严。
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行业标准,实际上都只能作为安全的最低标准,而出事之后的严惩虽不可或缺,毕竟也是亡羊补牢之举。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特别是在大量问题是由故意犯罪造成的情况下,如何从源头上遏制犯罪,恐怕就不是单凭“重典”能够解决的了。
可以看到,在食品药品生产销售的漫长链条上,知情者、参与者不计其数,换句话说,面对犯罪,身为受害者的人们其实常常也存在某种不作为。拿地沟油熬炼食用油,往奶里加三聚氰胺、把烂皮革制成胶囊、朝地里撒剧毒农药的,不也正是普通劳动者吗?事实证明,“不吃自己做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互相伤害的畸形关系中,无人能够幸免,而且这种由“不知道吃什么”引发的恐惧还会蔓延开去,动摇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基本信任。从这个层面讲,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惩可以治标,而要治本,必须扭转为“利”字侵蚀的社会风气,培养普通民众的敬畏之心。《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风靡一时,奥秘正在于此,那些最传统的食物,那些最朴素的人们,都与大众对良善的期待暗合。
“不敢作恶”,更要“不愿作恶”。有底线,才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找回那份敬畏之心,从舌尖上开始重塑社会信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