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频道>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第3期
http://wmf.fjsen.com  2013-07-26 16:24:40 来源:省文明办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把手谈创建〕

三明市委书记 邓本元:

突出四个重点  推进创城工作

 

一、紧扣发展抓创城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绝对的真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在这方面,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的要求就是紧扣发展抓创城,抓好创城促发展。一要通过创城体现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对经济发展方式有明确要求,包括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贡献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节能减排等指标,都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这些指标要求,既是发展导向、也是发展方向,既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社会发展指标,既有体现实力的指标、又有反映质量的指标。全市各有关部门要着力抓好“对标、达标、超标”三件事:“对标”,就是对照测评指标,围绕指标内容,分析我市相关指标完成预期;“达标”,就是对上加强沟通,对内做好工作,促进相关指标达到要求;“超标”,就是在达标的基础上,对可能完成更好的指标,集中力量促一促、推一推,争取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为整体指标多出力、多贡献。二要通过创城体现发展环境的改善。具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这是创城的基础条件。总体上要按照测评体系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同步推进重点板块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景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重点是要加强场馆等硬件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时间节点、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另一个是软环境,这是三明创城的“王牌”项目。这些测评项目,大多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与业主自身发展相连,与城市形象相融,不仅有民生福祉和政府服务方面的内容,又有文化和人文方面的要求,还有涉及市场和法治方面的任务。要把这些“软”项目做“硬”,“虚”指标做“实”,为整体测评工作多出力、多得分,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有形项目不足无形项目补。三要通过创城体现发展氛围的浓厚。就是要宣扬典型,宣扬经验,宣扬成果,让居住在三明的人有信心、更安心。三明有很多好的典型,包括黄金莲、黄小清、曹阳飞宇、肖毅等;有很多好的经验,包括共建联创、“满意在三明”等;有很多好的成果,包括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宣传部门要注重创新宣传方式,让先进人物有血有肉、可信可学,让典型经验有点有面、可推可学,让创建成果有声有色、可看可学,形成发展的共同认知,营造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民生抓创城

创城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城的目的是惠民利民。要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努力把创城过程转变成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改善民生的过程。一要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创城工作涵盖方方面面,既有推动经济发展、加强环境整治的内容,又有净化社会环境、增加公益设施的内容,还有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公共安全的内容,每一项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都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去年“国检”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市民不够满意的两项工作:一个是车站、商业大街、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这些地方的环境问题是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身边事,对他们的影响很直接、很直观;另一个是网吧管理,这是关乎老百姓下一代成长的事,他们很关切、很关注。市住建局、城管办和文广新局等单位要重点研究,找到症结,力求突破。三明有好的生态环境,有文明城市的氛围,有安全稳定的环境,有这么多好的条件,每年突破几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经过日积月累,三明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创城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生命力。二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要通过创城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给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以机遇之光,给人以梦想之路。我们要给有能力的人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把更多的镜头留给“草根”,把更多的舞台留给有一技之长的人,把更多的机会留给普通群众,让他们能成名、能发展,让更多的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提高市民对三明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行各业,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领域里如何给人以机遇、给人以希望。三要为市民养成更高的素质。市民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着城市的精气神,一个城市有精气神,这个城市就有希望。三明市要把创建“文明城”和培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形成城市的精气神。如何提升市民素质,关键在教育。要防止教育说教化、“脸谱化”,采取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的办法,把我们要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引导大家遵守社会公德,推出一批可亲可敬、可学可信的身边典型,让市民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做有目标。

三、注重创新抓创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苦干实干,也要有创新的方法,会干能干。三明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让老典型焕发新活力,让老经验增添新内涵。一要有新的理念。在历经12年之久的创城“长跑”后,我们要吐故纳新、推陈出新。要向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取他人之长、他人之特,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厦门作为我省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在创建过程中提出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大创建理念,并配套实施“温馨工程”、“新风工程”、“满意工程”和“成长工程”四大工程,做到了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惠民生。作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扬州市,提出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创建靠民”的“四民”理念,通过创建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这些“他山之石”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要有新的载体。创城工作只有不断创新载体,才能顺应群众新期待,适应形势新需要。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起步早、态势好,也有一些在全省乃至全国拿得出手的品牌,包括“好人建设”、“讲文明树新风”等创建载体。既要把这些老品牌“擦亮”,让“老树发新枝”,也要培育更多的新载体,让“江山辈有人才出”。在这方面,外地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泉州的非公组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很有特点,也很有针对性,符合泉州非公企业多、企业职工占常住人口比例大的现实情况,既创立了品牌,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大田的格林实业(三明)有限公司就借鉴了泉州的模式,在企业生产管理中,通过创建“妈妈班组”、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等方式,不仅企业管理得挺好,而且效益也不错。三明是福建老工业基地,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既有本地企业、又有外来企业,也可以借鉴泉州的模式,把精神文明创建融入企业管理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建设、诚信企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三明精神文明创建的领域和外延。三要有新的机制。三明城市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经常从小鱼网看到老百姓对三明城市管理的抱怨之词,也经常切身体会到三明城市管理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个问题,市里还特别要求城管办的同志学习借鉴台湾、澳门城管的经验,为什么别人的街道不比我们的宽,但管的比我们好得多,那里的摩托车停放都成了一道风景线。三明城管部门可以从一条主干道做起,再逐步拓展,经过几年努力,使城市管理有一个大的提升。城市管理是这样,环境整治、市场管理、交通秩序等方面也是同样道理。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多琢磨琢磨,学习别人的好机制,形成三明的新机制,推动三明市创城工作上水平。

四、汇聚合力抓创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许多工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向、共促共为,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一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带头就不难”。领导重视了,工作就好推动。为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创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切实把创城各项任务完成好。二要“谁家孩子谁抱走”。就是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文明委的部署要求,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市创城指挥部要负起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责任,及时召开联席会、专题会或现场办公会,解决创城工作中的问题。梅列、三元两区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操作手册》,逐一研究具体方案,逐条细化分解,逐项抓好落实。市直部门也要按照要求,负起自己的责任,干好分内的事情,共同做好创城工作。三要大家事情大家干。三明坚持全民创城、创城为民,持之以恒推进创城工作,形成了全市上下创城的良好态势。要持续这些好的趋势和态势,进一步增强创城工作的合力,坚持“开门”创城,广泛发动群众,采取一些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动员和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学生、部队官兵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创建活动。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社区管理,切实通过社区来发动群众参与,把那些热心公益的老干部、老职工、老党员发动起来,让社区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让社区这个城市的“细胞”健康强大起来。今年重点要结合“点线面”工程,在两区各挑选10个社区作为试点,每个社区确定一个挂钩领导,从社区公共卫生、环境整治、秩序维护、内部关爱、治安维护、居民自治机制等方面做起,争取两个区都能形成3-5个可看可推的样板。


上一页 [1] [2] [3] [4] [...] [13] 下一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李琰之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