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私塾发起人孔海钦
只收1元钱 私塾如何维护?
记者:今年课堂上大家讨论得很激烈,这是不是您取名“研修班”的初衷?
孔海钦:跟传统私塾的“注入式”教学不同,福州话有很多发音,有些是古音,课堂上有争议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彼此包容加上讨论,定一个大部分都觉得准确的发音,这才是研修班的意义所在,大家的争论也证明学习热情高涨。
记者:一节课才一元钱,如何维持?我观察了一下,私塾的地方大约有二、三百平方米,养了很多花草,还有投影仪、话筒等很完善的设备,有个美女在放映,有个40多岁的大姐维持课堂秩序和登记。课堂外面还有一张桌子,上面有笔墨纸砚,很多早到的人在那边练字,这么大的场面,费用从哪里募集。
孔海钦:本月17日,我曾聚集一些热心的学员开了一个研讨会,目前的费用是我自己垫付,但是我觉得无论是推广福州话,还是推广国学经典,都是有大大的好处。后期我期盼有爱心企业或者爱心人士给我们捐赠,缓解我的经济压力。
记者:据我所知,福州国学堂有很多个,也有教福州话的地方,为何这里被称为第一个福州话私塾?
孔海钦:所谓的福州话私塾有两个条件,一是讲福州话,二是只读国学经典,百余年前福州话私塾的模式,现在是个延续。福州话现在年轻人都不会说或者说得不标准,国学经典讲述的很多道理,从老到小大家都要读。不要说小孩子,一个家庭有个有国学修养的老人做表率,会把这种气质传给儿女,对全家都有好处。
相关链接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女儿经》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十分重视学诗作对。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