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为什么微博上鲜见心平气和?
http://wmf.fjsen.com 2013-06-14 15:13  邓海建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邓海建

微博上,看见有人“盲目”夸奖德国,在华的德国人雷克都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总喜欢夸外国?为什么喜欢拿国外“照镜子”?讨论问题难道不能就事论事?雷克看不懂中国的微博情绪。他在微博上这样“抱怨”:“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6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中国的微博,要么是拿着速生鸡熬心灵鸡汤的,要么是拿着虚拟人格涂鸦泄愤的,更多的是成了权益与公平吁求的集散地,至于正襟危坐的“官微”与自拍自照的“私微”,顶多是个跑龙套的而已。这话基本算描摹出了“中国式微博”的概貌,但依然不够准确,就像德国人雷克说的,在这种拟态环境中,常识和逻辑往往被极端化的批判主义思维所遮蔽,预设立场、诛心立论、碎片化传播……微博,与心平气和渐行渐远。

作为一种媒介,微博是社交媒体还是问政工具,这都不是可以规定或框制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国外主要是社交功能的微博,在国内被赋予如此众多的沉重意义?诚如专家所言,“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领域议程设置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要让网民重新把微博仅仅当成八卦工具是不大可能的”。那么,只能说,今天的微博发挥了某种意义上的代偿效应,缺啥补啥,代替了某些渠道与路径。

为什么眼下的微博难见心平气和?关键在于,微博直观反应了时代的激荡与变迁。今日的中国,既面对传统伦理与市场理性的对垒,也面临个人诉求与集体精神的调和,既面对熟人规则与公民社会的博弈,也面临公共参与和权力乖戾的抵触。从宏观叙事到具体而微,微博绕不开这些时代的命题。

微博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但微博上鲜见心平气和,则是典型的“虚火旺盛”症状。每个网民都要管好自己手中的鼠标。从根本而言,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或许才是让微博“祛火”的关键。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