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渝川
(《信任的语言:在怀疑者的世界,怎么说他们会相信你》,(美)迈克尔·马斯兰斯基、斯科特·韦斯特、加里·迪姆斯、大卫·赛乐 著,钱慧 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2月版)
很长时间以来,语言都被一部分人用来作为掌控其他人的工具,而当20世纪出现电视媒体、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传播学之后,掌控舆论、操控他人似乎变得更加容易。就商界而言,过去的几十年里,“品牌塑造” “公关手段”的组合向来无往而不利,许多企业家、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公关从业者都认为只要舍得在品牌和公关上花钱,就不用担心是否能取信消费者,高投入之下,促进购买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这种局面正在转变。更有质疑精神、更有决心和耐心较真的公众,不仅将怀疑和批评的对象指向公共管理领域,而且也不再那么信任企业。2007-2009年金融危机,以及此后发生的欧债危机,让金融机构颜面无存,也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让消费者彻底意识到金融业的实际诚信水平。而在制造业、服务业、贸易领域,大公司借助公关宣传和广告包装塑造出的品牌形象,在一个个质量丑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可以更详细了解企业及其服务、产品、内部管理、供应链关系等方面的负面信息,而这些新一代消费者非常反感企业界习以为常的传播灌输模式;信息日常增多,让人们的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缩短了。这些因素地接起来,造就了一个新的商业环境,即不再以信任为出发点的环境,消费者更愿意首先采用怀疑、否定并反复求证的方式。
针对上述变化,部分企业界人士、公关从业者给出的应对方法是,及早公布信息(真相),强化说服,并学会倾听,希望能形成良好的沟通。但问题是,公众(消费者)并不自然而然的接受、相信真相,许多时候,所谓真相也掺杂了大量水分。人们也心知肚明,不少企业、公关从业者擅长在真相信息中掺杂无关紧要或无关主题的信息,借以转移讨论话题,因此就出现了企业极其不愿接受的现象:信息(真相)披露越多,公众越不买账,甚至还会有人执着的从无关信息中挖出更多不堪内幕。
还是那句老话,“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听到了什么”,以及他们(她们)愿意听什么、怎样理解。由美国多位资深传播战略专家合著的《信任的语言:在怀疑者的世界,怎么说他们会相信你》一书,为企业应对今天所处的新商业环境“怀疑者的世界”,提供了系统化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指出,企业必须意识到传统的营销、广告、品牌、公关语言,而今已经基本失去了效果,“人们怀疑销售语言或者怀疑企业的信息……(甚至)拒绝所有的这些信息”,为此应重新探索采用一种新的语言、可以与怀疑论者交流并重新建构信任的语言。
所谓“信任的语言”,是受众而非企业语言,是受众主导控制权的语言,以真实可靠为前提,确认异议的存在。企业而今要与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建立可信任沟通,应当遵循四项原则:第一,注重个人体验,让企业信息和受众相关、具体并且容易理解、生活化、真实;第二,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企业对外所作的任何表述都应以消费者可理解为原则,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消费者知道你认为所谓“应该知道”的知识、常识、行业规则;第三,保持积极态度,在遇到问题时,强调公司对客户的承诺,确认问题存在并承诺解决问题,阐述企业将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第四,言之成理,要学会中性的表达语言,不要把话说绝,以事实、细节取信于人。
《信任的语言:在怀疑者的世界,怎么说他们会相信你》书中指出,可信任沟通不仅需要正确的语言内容(通过遵循上述四项原则而达成),而且还要建立新的正确的语言次序。书作者分析指出,在后信任时代,销售对话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参与。实现消费者参与,企业需要恪守一些基本原则: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特别是消费者对什么问题、为什么形成怀疑;其次,要努力寻找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同点,以共识建立信任的基础;再次,不要设法误导消费者,将之牵着鼻子走,而应“有问才有答”。
第二步,则需要以客户利益为先,来决定销售对话,主要做法应是,承认和肯定客户的想法,告诉对方你怎样看他(她)的想法,并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不能形成有意诱导购买,不要告诉客户该做什么。
第三步,要努力向受众(客户)解释产品、服务、企业信息相关的“上下文”,即相关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技术标准等。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