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里详细记载了闽南祭祀时要用的物品
家庙祠堂,讲述家族命运的传承
筱缘曾听文史专家说,祠堂被族人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姓望族,均建家庙祠堂。有三五代人的支脉就可以设置祖厝和宗祠。
城市改造步伐加快,许多地方的宗亲还是会想方设法保留宗祠,或者争取在安置地再盖一座祠堂。筱缘理解宗亲们的心思,他们觉得只要有祠堂在,大家的心就还是在一起的,年节里总是会彼此想念。现在我就带你去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家庙看看。
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家庙,三进十间张的户型,殿堂中竟矗立102根大柱。庙盖为重檐歇山式,三重高低错落有序,最高处达7米左右。正厅高悬“总宪兵使”巨幅匾额,霸气十足。一旁的祖祠建筑群,如众星捧月般地护围着家庙。
还有南安炉内潘氏家庙,面积1000多平方米,已经有500多年历史,还经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及民国多次修葺。海内外宗亲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古老宗祠的容颜。家庙前有半月池,右有“金禧亭”、“敬贤亭”,是闽南宗祠、家庙的典型规制。这样的家庙形式,筱缘还在永春和大田多次看到过。
厚重族谱,见证海内衍播的历史
祠堂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而祭祖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族人高度重视。在即将亮相的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里,从海内外及闽南地区征集到大量族谱。在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的指引下,筱缘翻阅了一些,看点多多。
族谱里会告诉你姓氏起源。筱缘看见晋江金井李氏家谱中提到,这家祖先原本是尧的理官,所以姓“理”,子孙以官为姓。后来避难时,食木子,乃变理姓为李。后来至十一世孙,老君公生于李树下,这是李姓的又一来源。话语中有几分典故可供玩味。
族谱里有详细的家族祭典活动方案。比如永春五里街林氏族谱中,将生动的闽南语译为汉字,写明春秋两祭所需物资,或者族中有孩童初入泮学,入泮之资如何筹备等,从中可以管窥家族力量在闽南人家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族谱里会登记族人去向。比如晋江东石箫氏家谱中,许多地方提到族人“卒台”、“在台”、“携母住台”、“神主在台”等。从东南亚的闽南人聚居的地区征集到许多族谱,前半部分讲的是在闽南地区繁衍的情况,到了后半部分,许多有名字记录的族人迁往新加坡、印尼等地。许多思念故土的华侨,通过先人口述地名,翻阅族谱里的迁徙记录,最终顺利认祖归宗。
宗族是一张无形的网,说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未尝不可。血脉相承就像放风筝一样,走得再远,根始终还在故乡。有了宗亲,我们不会孤单。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