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文明巡礼 > 正文
厦门老照片:跨越140年 循迹鹿耳礁

2013-05-13 08:58   来源:厦门网   我来说两句
    仿照汤姆森1871年机位从鹿耳礁附近拍厦门岛。

1908年美璋照相馆发行的明信片Beach at the food of the Amoy Signal Station(译为:在厦门升旗山沙滩上讨小海) 。

上两期刊登华辰预展厦门老照片引起很大反响,5月10日北京消息,这些照片均被厦门藏家拍得。期间不少读者专家纷纷来电来邮,解读这些影像。曾是厦门地标的鹿耳礁被讨论最多,厦门前博物馆馆长龚洁致电称鹿耳礁是有两个鹿耳形状的。收藏家林以诺给本报传来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影像,摄影家、资深纪录片导演高振碧趁天文大潮去按照老照片的角度重新拍摄,本期予以刊登,也欢迎读者和专家继续进行研讨和解读。

海西晨报报道(高振碧文/图)鹿耳礁的地名由来已久,清乾隆《鹭江志》载:“左有剑石、印石,在海面。右有鹿耳礁、燕尾礁。”。道光《厦门志》卷四“防海略”载:“鼓浪屿汛在厦城西南隔水相对,水程二里;东一里至鹿耳礁临海,与厦港炮台汛交界。”可见那时已经是海防地标。

19世纪英国纪实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曾多次带着笨重的器材和庞大的队伍来厦门摄影创作,拍摄的“鹿耳礁”影像存世的至少有3幅,都是在低潮位时拍摄的。美国摄影家约翰·斯塔德(John L. Stoddard)1897年拍下它的时候,取名《中国内地的圣石》。

鼓浪屿有规划的建设之后,才出现“鹿礁路”。1980年《厦门市地名录》注:“以附近海中鹿耳礁(又名牛蹄礁)为名。”从现存的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的多幅老照片,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礁石浮出海面形如鹿耳的容貌。1959年8月23日,一场12级以上的强大台风,卷起万吨巨浪把它掀翻击毁,千古名景即刻殉没。

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大潮)下午3点,在熬了4个多小时后,潮水终于慢慢消退,沙滩、礁盘变得清晰起来,胆子较大的年轻人在突兀海面的岩石旁取景拍摄。关注“鹿耳礁”多年,这是我第三次到现场考证,不同的是带着百年前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去实地比对拍摄。此时,鹭江海面中一小堆三角锥体礁石,在“鹰岩”的跟前渐渐呈现,体积虽小但在天光反衬下黑白对比特别显眼。时空跨越140多年,约翰·汤姆森当年拍摄的景物神奇地再现,这种很容易被忽视,又不可复制的天然细节。所处的机位因海岸台地的地理变迁略低有一米,镜头调到广角端,让镜像更接近汤姆森那大画幅照相机的视野,发现如今鼓浪屿的漳州路、鹿礁路,在一百多年前都是沙滩,退潮时“鹿耳礁”和“鹰岩”突兀地站立在海滩上。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