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修路谈何容易。水泥要从山下往上运,水、沙子也要到半山腰的溪流里去挑。平常人空手上山走一趟都累得直喘,何况一个60多岁的老人。当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时,家人怀疑他是不是“老糊涂”了,放着清福不享,偏要去找这种无名无利的活干。苏凤能开始时也不同意,担心一个老头子要在山上摸爬滚打,出了问题怎么办?他对老伴说:“我的晚年如果不能把余热奉献出来,心里是不踏实的。”老伴理解他的心情,也深知他的脾气,凡是他认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于是也就同意了。老伴的支持增添了陈大只的力量。他准备好工具,买来水泥,1997年大年初二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程”。
陈大只每天早晨一趟,下午一趟,几乎每天都上山修路,有时遇到下雨,老人就光着上身,一边淋雨,一边干活。山路很滑,干活时他总是赤着脚,厚厚的茧疤一层盖过一层,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为了修好路,他起早摸黑,埋头苦干,饿了渴了,就吃两片面包,喝几口凉水;困了累了,就找一块大石头、一棵树靠着小憩片刻。那些年,无论春夏秋冬,市民们都可以看到一名光着脊梁、赤着脚的白发老人在孜孜不倦地挖路基、砌石头、填土、夯实、拌水泥砂浆……有位外国游客要给他1万美元(那时陈大只的月退休金才五六百元)雇工修路,他坚持不要。老外很感动,在山路的水泥板上,“烙”下了自己的脚印和手掌印。
弹指12年,陈大只夫妇共修了700多级石阶,种了百余棵果树、花木。老人也因此获得了“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等荣誉。有位游客情不自禁地撰诗赞颂:“深情欲赞竟哽喉,怕想苍颜负重俦。采石铺台连昼夜,拾荒捐款几春秋。植花路畔随人赏,造椅山间供客休。留得精神高万丈,凌霄五老愧低头。”
原区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许耀坤感慨地说:“大只修路不为名不为利,直到2010年4月1日去世前几天,他还每天上山修整台阶、看护果树,他太让人敬佩!”
从“爱心存折”
到“爱心储蓄罐”
“大只啊,今天我一共卖了5块8,挺不错的。”4月27日下午,记者刚刚踏进苏凤能的家,便看到她小心翼翼地将3张一元钱的纸币和2个一元钱、8个一角钱的硬币放入一个生锈的破旧铁罐里。
“母亲每天卖废品所得都会放到这个铁罐里,并告诉父亲。”陈妙丽指着铁罐说,“这就是她当作宝贝的‘爱心储蓄罐’。”
“我和老伴约好了,要继续做善事。”陈大只去世后,苏凤能为了这个约定,每天早上5点半就出门,从禾祥西路绕着白鹭洲走一圈,走到火车站,再走回来,每天逛两次,一次就得走上4个小时。“我很厉害,一只手能提起十几斤的东西!我最喜欢除夕、大年初一去捡废品,因为那几天没有‘竞争’,可以捡很多!”苏凤能高兴地说道。
![]() |
![]() |
责任编辑:陈楠 |